三二、捷克问题

    三二、捷克问题 (第3/3页)

如让他们一直独立下去。捷克人打仗不行,用来打工还是蛮管用的。如果是在战争期间,这里应该是一片很不错的生产基地。

    纵观整个危机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用跌宕起伏和充满不确定性来形容并不为过。帝国皇帝和埃希曼首相不时摆出一副要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强硬姿态,从而迫使英法两国最终选择了妥协。很明显,捷克人成了英法两国的“弃子”。

    苏台德问题的最终解决,也为皇帝赢得了巨大的声望,更是激起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狂热情绪,在整个帝国内部,要求彻底解决《凡尔赛条约》所遗留下来的民族和领土问题的呼声日渐高涨。

    在过去的三百多年来,东欧一直是由奥斯曼、帝俄、奥地利和普鲁士四个帝国所瓜分统治的,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消亡、罗曼诺夫家族的消亡和哈布斯堡帝国的崩溃,这一带有许多小的国家冒了出来。比如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加利西亚-布科维纳、匈牙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另外还有重新独立起来的波兰,这些国家和民族之间的领土争端,这才是真正的混乱之源。

    比如,克罗地亚人正在想方设法脱离塞尔维亚人的统治,而在普鲁士王国统治时期,西普鲁士的土地上生活着大批的日尔曼人,现在他们连同整个西普鲁士都在战后划给了波兰,另外波兰人也对大多数居民都是波兰人的奥地利上西里西亚地区念念不忘。

    在欧战后,奥地利帝国同意把以克拉科夫为中心的“小波兰省”交还给重新独立的波兰共和国,但却拒绝交出工业发达的上西里西亚。那里一直是奥地利帝国的一块飞地,直到德奥合并和苏台德地区重新回归奥地利帝国之后,才算重新把与维也纳之间的交通路线给连接了起来。

    埃希曼想用对付捷克人的办法去解决西普鲁士问题,但皇帝却严厉地禁止他去这么做,以避免过度地刺激波兰人。

    这位首相当然想不明白皇帝为什么会要求尽可能推迟解决但泽问题的时间,他根本不知道这个问题将会挑起一场世界大战。

    由于皇帝的压制,在收复了苏台德地区之后,第三帝国内部喧嚣尘上的解决西普鲁士问题呼声渐渐平息,整个欧洲又重新恢复了平静。除了西班牙人依旧在内战不休,似乎德英法意四国在签订《慕尼黑协定》时所宣称的和平目标已经实现。

    但事实上,随着德意志帝国的重新崛起,各国都在扩大着军备规模,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暗潮汹涌,整个的局势反而更加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