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论武(二)

    第六章 论武(二) (第2/3页)

顺便向三人提了个问题。

    周殷红想了想,回答道:“我认为第一应该是在民间禁武,第二应该是对用武进行规范和限制。”

    “对,所以我们能看到古代历朝历代都实行过大小不同的禁武令,其中秦国在统一中原后,就曾经《收全国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意思就是说,秦始皇一致六国之后,曾命令收缴全国兵器,集中于首都咸阳加以毁掉,铸造了钟鐻和十二个各重千石的大铜人,置于咸阳城内。秦始皇的这条“禁武令”,是我国古代见诸于史书最早的官方禁武,也是前史上最为苛刻的一次禁武运动,就连到了现代,中国仍然是全世界禁枪最严的一个国家,谁也不能否认,枪枝也代表着现在的武之一种。”忘尘首先对周殷红的答复做了肯定。

    “而实际上在古代,完全的禁武是很难做到的,不止是在兵荒战乱、盗匪横行的年代,民间需要自保,就连贵族世家也需要大量的门客子弟武装力量来强大和保护自己。但是练武之人,相对普通人更加显得桀骜不驯,更加具备血性和冲动,为了方便对这一部分人群进行限制和掌控,掌握了文字制定和宣传渠道的统治阶层,就以平衡练武之人和普通人的技击差异为借口,开始制定推行了一系列运用武力所应该遵守的规范准则,并且随着儒家的兴起,更是把武德和儒家文化的“仁”、“义”、“礼”、“信”、“勇”进行了道德规范的绑定,甚至对军队都插上了一手,用“止戈为武”当作借口,认为用仁、德去取得胜利才是正途,用武力达成目的,是暴力行为,是蔑武、灭武的行为,几乎是完全曲解了老祖宗,武能止戈,以武止戈的真实含义。所以说,我们现在说的武德,实际上是统治者和儒家文人为了方便控制练武之人,进行的一种刻意限制。”

    “我想,中华近代遭受的灾难,还有中华武学的没落,应该与所谓的武德很有一定的关系。”忘尘做了一个个人的推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