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尔衮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尔衮 (第2/3页)

,做选择题的时候,选择了满清。

    当然了,山东士绅的投降,并不代表着山东人反抗的结束,整个北方的平定。蔓延到了十几年之后。所以山东虽然大致控制在清廷的手中,其实地方都有高举义旗。

    只是清军主力南下,一时间无法顾忌到山东。

    而山东的情况,并不是仅仅是山东的情况,而是整个北方的情况大抵都是这样的。

    即便是多尔衮坐镇北京的时候,与北京不远的保定,天津也民乱纷纷。

    这样的情况,也动摇了满清上层很多人统治中国的信心。

    其实在这个时候,多尔衮也发过一次剃发令。但是剃发令一下,北方一副风雨飘摇之态,多尔衮不得不捏着鼻子将剃发令收回来,发了一封诏书,大意是,北京刚刚安定,剃发以别顺逆,但是现在大家投诚之心甚坚,就不用这样做了。

    当然了,多尔衮也就这一件事情记在心上了。

    面对北方风雨飘摇的局面,多尔衮做了两手准备。一手准备是安抚各地明军降将,几乎允许这些将领在地方割据,不触动他们的利益。最明显的就是大同姜镶了。

    他是明朝大同总兵,后来投降李自成,仍然在大同立足,后来又投降满清,又在大同立足。

    几乎上就是割据了。

    因为多尔衮深刻的意思到了,想平定天下,区区二十多万的八旗子弟,是远远不够的。拉拢各地有实力的军头,也成了必然之举,从这一点看,罗汝才与多尔衮,到有几分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所以,要借助降军的力量。

    另一方面,他又知道,这样优柔下去,也是决计不行的。于是乎他在另一件事情上,也竭尽全力,那就是重建文官体系。用文官体系来消除各地的军阀。确定满清的中央政权。

    这倒是一手好棋。

    多尔衮多次发诏书,将清廷的官员原职留任,很多南方的官员都逃走了,但是很多北方官军都留了下来。当然也有很多南方人留了下来,比如上海人李雯。就是其中之一。

    其父李逢甲殉明,死于李自成之手,多尔衮延请他成为身边的幕僚,此刻正是得用之时,多尔衮一切文书,都是经李雯的手。

    也正是李雯给多尔衮献计,拉拢各地士绅,用以平地各地叛乱。

    多尔衮下令各地举荐人才。

    于是乎,很多有名的降臣,纷纷举荐各地人才。不过南方都不在清廷的统治之下,所以举荐过来的人大多是北方人,具体的说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