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尔衮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尔衮 (第3/3页)

山东,山西,北直隶的人居多。

    最多的其实是山东人。

    后世刘墉能坐上如此高位,都是这一拨举荐的遗泽。这些人纷纷归顺,确定了满清与北方士绅的联合,巩固了满清的统治。也同样确立满清前期,山东人在朝廷上的强势。

    当然,这些事情仅仅是多尔衮所做的一部分工作。

    另一部分就是八旗内部的。

    多尔衮在黄台吉死后的局面之中,取得了优势,掌握了清廷政权。但是并不意味着清廷内部,或者说八旗内部,就没有反对者了,恰恰相反,反对者还不少。

    不过,多尔衮在关内取得的堪称伟大的胜利,确定了多尔衮的话语权。

    崇祯十七年八月,也就是顺治元年八月,顺治小皇帝,从辽东进入北京,在北京再次登基。宣布定都北京城。

    在登基的同时,也确定了多尔衮的地位,那就是叔父摄政王。给与了多尔衮总揽一切大权的政治基础。

    虽然阿济格,与多铎两兄弟在前线的胜利给了多尔衮很大的支持。但是反过来,没有多尔衮在北京的稳定后方,乃至在政治-斗争之中,确定绝对优势,阿济格与多铎也不可能打的这么顺。

    不过,此刻多尔衮面对这个局面,也开始有些犹疑了。

    他面对的不是别的,就是阿济格要与曹营,或者说南夏交战之势。

    多尔衮是一个聪明人,否则也不会有睿亲王之号。

    这样的局面,在多尔衮看来,不适合大战。无他,他觉得有些兵疲了。

    崇祯十七年,是大战频频的一年。

    崇祯十七年中,不管是南方与北方都是大战频频。曹营在这一年之中,横扫江南,与左良玉决战湖口,取得了长江流域决定性胜利。而清军也没有闲着,四月入关之后,一片石之后,保定,山西,怀庆,大同,延安,潼关,一战接着一战打下来,屈指一算,很多将士出征都有一年了。

    军中疲惫,那也自然的。

    纵然这个时代的八旗军,正是他们最强盛的时候。但是也不代表他们都是铁打的。

    经年征战,士气精力都有极大的耗损。要不是前线多是以战补战,恐怕后方都有一些支撑不住了。

    但是反过来想,阿济格如今,数次大胜,养出了得胜之气,也是非常之难得。而今罗汝才新定湖广,立足未稳,如果一战之下,能夺下湖广之地,将来与夏朝的征战之中,就得了先手。

    否则,就不大好办了。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