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河边风情画——读王凌晓小说集《男人骨头女人肉》(代序)

    燕子河边风情画——读王凌晓小说集《男人骨头女人肉》(代序) (第2/2页)

,一遇不平他就要拿出土炮来轰一家伙。一个个扶弱济贫的架势,既粗鲁又善良。而女人们呢,个个柔情似水,却又不乏正义之感。这样的男人和女人加在一起就好看了。

    这本书是生活厚实之作,读作品如同读生活。这就难能可贵。我们常常绞尽脑汁在一些形式技巧上大作文章,想怎么样推陈出新,让人觉得没学过。其实读者留意并能记住的恰恰不是这些,而是里边有多少干货。如同你去商店买东西一样,你看着有些东西花里胡哨的包装得怪好看,还印着外文什么的,可你打开一看呢,是假冒伪劣产品。你上过一次当之后再不买它的账了是不是?一些纪实的东西久兴不衰也是这个道理。

    我说过我比较喜欢看一些“不成熟”的东西,不成熟里少一些花招,多一些真诚和本色。这个集子中的每一篇小说你都可以挑出些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你不会怀疑作者没生活而在那里无病**。我不是故意提倡将一些不成熟的半成品拿出来跟谁对着干,我是说如果把艺术太多生活太少与艺术上少一点而生活却很厚实的东西作一番比较的话,我宁愿喜欢后者。

    说到这儿,我想到家乡的一些文友们他们互相之间不一定认识,但写出来的东西却跟一个老师教出来的似的,不管他写没写过戏,都跟写过戏一样。而且还不由自主,写着写着就靠到戏上去了。凌晓也没能避免。我估计这与文化乃至水土都有关系,也可能是一个过程,一个阶段,过了这一段就好了。

    凌晓在一个乡文化站工作,精神生活充实,物质生活却不怎么富裕。当物欲横流,商品大潮蔓延,专业“坐家”们都不怎么坐得住了的时候,他却还在那里孜孜以求,艰难跋涉,你说感动不感动?我虽不敢给拉了赞助买了书号出报告文学集的人写序,他这个序却不能不写。我若是名人也得写,何况我还不是名人。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