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华夏上空的上帝之鞭

    第一章 华夏上空的上帝之鞭 (第3/3页)

    司马腾与王浚强强联手,司马颖抵挡不住,病急乱投医,便想起了匈奴人刘渊。司马颖想以匈奴为外援,火线给刘渊加封了官-北单于、参丞相事,然后让刘渊回并州,招募五部匈奴给其当小弟。

    如此天真。

    乳虎啸谷,潜龙腾渊。刘渊返回了左国城,即当今的山西离石县,被诸部匈奴共推为大单于。仅仅20多天时间,刘渊就召集起了5万社会不稳定分子,定都左国城,称国号为“汉”。

    一个匈奴人,为何建国后称国号为汉?此处大有玄机,值得研讨。

    周围强敌林立,北边有拓跋鲜卑,东边有幽州刺史王浚、并州刺史司马腾,南边是河东的西晋军队,西边是大山,刘渊虽然自己加封了个大王,可势力被压制在太原以南的并州部分地区内。要想对抗西晋,必须走出去,并取得汉人的支持。

    刘渊汉化程度极深,已不屑于已经废了近百年的单于的称呼,在他看来,呼韩邪早已是南匈奴遥远的记忆了,“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学汉高祖,呼韩邪可不是男人的榜样”,这是公开啪啪打脸老祖宗。

    “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自秦朝至晋朝,汉人政权国祚长久的只有西汉和东汉。汉朝历经400多年,又有刘备的蜀汉加持了40多年,早已在百姓心目中根深蒂固。而此时行将就木的西晋,立国还不到40年,定国号为汉,可使中原民心归附。

    刘渊,这是想取代晋朝继而恢复大汉王朝的统治,毕竟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西晋只有短短的52年国祚,如果真搞定这件事,那中国古代的历史,也极有可能像日本一样,出现万世一系的皇帝,国号一直就是--汉。

    “This is civil wa

    ,this is ou

    wa

    ,

    ot you

    s.”—电影《黑鹰坠落》中黑人土豪对美国将军说的话,就代表了刘渊此时的心态。一旦匈奴人成了汉人,这不就是内战吗?内战,就不会出现汉人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情况,汉人来归附也不会再有心理负担。

    动机和目的很清楚了,可一个匈奴人建国称国号为汉,总得有个合理的解释吧?

    这也难不倒历史小学霸刘渊。

    刘渊翻出历史课本:当年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和亲时,曾与匈奴相约为兄弟,汉匈既然约为兄弟,“兄亡弟绍”或“兄终弟及”,哥哥亡了,弟弟理应继承。

    一阵马列普遍联系规律的滥用,然而,再怎么胡乱联系,你刘渊也是个匈奴人,血统实在难以令汉人们信服。为弥补这个缺陷,刘渊又翻出一本更旧的历史课本,“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

    你看,大禹、周文王,不也出生于少数民数居住的地区嘛。

    只要有文化,说啥就是啥。反正,匈奴人刘渊是以汉之继承者自居了。匈奴老干部刘宣等人请求刘渊上一个尊号,刘渊沉思片刻:现在四方都没有平定,暂且按照刘邦那样,称汉王吧。

    虽然现在称的是汉王,但刘渊死后的庙号是什么?高祖。因此,历史上真正的汉高祖只有一位,那就是刘渊。等等,汉高祖不是刘邦吗?刘邦,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因此准确的称法应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可能会有人抬杠说,《史记》中都称刘邦为汉高祖,别忘了,史记的作者是谁?是被老刘家的人割掉了男人身上的最重要的一块肉的那个来自陕西韩城的青年,不误导一下让老刘家后人“数典忘祖”,怎么对的起他“太史公”的名号?

    再说刘渊。刘渊祭天于南郊,登上汉王王位,宣布大赦,改年号为元熙。追尊“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为孝怀皇帝,立三祖五宗为神主以祭之。

    三祖五宗是哪些?三祖即:太祖高皇帝刘邦、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汉昭烈帝刘备,五宗即:汉文帝刘恒、汉武帝刘彻、汉宣帝刘询、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

    这三祖五宗也就罢了,都是汉室的正统,追蜀汉的阿斗刘禅为孝怀皇帝是什么意思?这意思很有意思。

    三国时期的蜀汉是反抗曹魏的,而西晋正是禅代的曹魏,视为曹魏的继承,把蜀汉也追加进来,有利于打击西晋的合法性。

    当一个胡人不唱歌跳舞烤羊肉串,而研究上历史课本的时候,很可怕。

    刘渊又立妻呼延氏为王后。造反分子们也都被封了官,已退休的老干部刘宣被返聘为丞相,老师崔游为御史大夫,宗室刘宏(与东汉第十一位皇帝重名)为太尉。

    按照属地管辖原则,左国城属并州,并州所辖区域大约为今天的山西省大部和内蒙古、河北一部分,行政中心在太原。太原,自古就是汉王朝抗击匈奴的军事前沿重镇。当时,并州的最高长官是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孙子。

    司马腾闻听匈奴叛乱,忙率兵前往镇压,部将聂玄与刘渊在干陵(今山西文水县)发生激烈交火。细数历史上重大起义的首次战役或初次战斗,一般都是起义者胜。道理很简单,造反者一旦反复权衡后下定决心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初期往往斗志都异常之昂扬,战力成倍加持。这次也不例外,政府军聂玄部大败。

    匈奴勇士的凶猛彪悍,使司马腾大为震惊,怎么办?

    怎么办,走着看。这个帝国在并州的最高长官,选择了逃避。司马腾决定先避匈奴的锋锐,率并州三万余户,其中有很多是流民,转移到了山东,准备积蓄力量,再与匈奴决战。

    司马腾一走,并州群龙无首,刘渊乘胜进军,接连攻下泫氏(今山西高平县)、屯留(今山西长子县),最后连中都(今太原)都拿下了。

    西晋永兴二年(305),积蓄了一段时间力量的司马腾再次出兵讨伐刘渊,两军在汾阳展开交战,刘渊四战四捷。这年离石发生大的饥荒,刘渊派太尉刘宏等人驻守离石,自己率大军开赴上党壶关(今山西壶关县)。几年后,刘渊发兵攻克了蒲阪(今山西永济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占据了河东全境。

    刘渊反晋的战略思想很明确,那就是,先占据河东称帝,再挥师西南攻克长安,然后以长安为都城,征发关中之兵,直取西晋都城--洛阳。

    乱世之下,一个军事集团一旦成气候,就会对其他社会不稳定分子产生虹吸作用,势力也就会滚雪球一样膨胀。秦末的刘项、隋末的李窦、唐末的王黄、明末的李张,莫不如是。这次,刘渊也陆续吸引了几支中原起义反晋的队伍,有鲜卑族的陆逐延,还有汲桑、王弥、石勒。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石勒,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奴隶到皇帝的奇人。关于其生平,后文有述。

    人召集的差不多了,得逐个给封个官儿以稳定大家的情绪,这样,才能显示创业是大家集体的事儿,干起活儿来才有劲儿。永嘉二年(308),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阳,国号为汉。续聘退休老干部刘宣为丞相,刘宏为太尉,太子刘和为大司马,其余人员,也各自都收到了满意的组织任命文件和聘书。

    那个搞造反串联的通讯员呼延攸,也被封了官儿,官名是宗正。宗正是个什么职务?就是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类似于当今的机关事务局局长。

    后来,刘家始终没给呼延攸升官。看来,通讯员就是通讯员,送个鸡毛信什么的还可以,管点杂事也可以,国家大事什么的就不能靠通讯员来管理了。

    人生有很多比赛,最后比的都是谁晚咽气。再雄才大略,也是一团蛋白质,谁也不能向阎罗请假。永嘉四年(310)七月,刚造反6年的刘渊病重,不久病卒, 庙号高祖。

    刘渊逝世后,匈奴汉国群龙无首,群雄并立。主要力量有三支:

    一是大司马刘聪,刘渊四子。

    刘聪自幼聪慧、好学,受其父影响,汉化程度很高,14岁已通习经史、百家之学(估计辅导班没少上)。且武艺精强,15岁时开始学击剑、骑射,膂力过人,据称挽弓能达300斤(弯弓三百斤,膂力骁捷,冠绝一时)。

    古代衡量一名武将的勇力,能挽多强的弓,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譬如,宋代有籍可考的勇力最强的武将是岳飞,《宋史》上记载岳飞能“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

    刘聪、岳飞挽弓都能达300斤,可晋代、宋代斤的概念是不一样的。东汉、魏晋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25克左右;宋代的一斤相当于现在640克左右。

    这是说刘聪的勇力只有岳飞的三分之一吗?肯定不是,那样的话,刘聪显然称不上“膂力骁捷,冠绝一时”。

    这又如何解释?《晋书》上记载的刘聪能挽弓三百斤的这个“斤”,很可能不是晋代的斤,而应该是唐代的斤。因为,《晋书》是唐代房玄龄、褚遂良、李淳风等人所著。

    唐代的一斤与宋代相当,都相当于现在的640克左右,也就是说,刘聪的勇力,与宋代的挽弓记录保持者岳飞的勇力相当,那样才可谓“膂力骁捷,冠绝一时”。

    救过刘渊命的太原名士王浑,曾对刘渊说起刘聪:此儿寻不能测。刘聪年轻时常游历于洛阳京城,广结豪杰名士。八王之乱爆发后,刘聪曾依附成都王司马颖,被拜为右积弩将军,参与战争,年纪轻轻就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刘渊去世后,太子刘和继位,不久就被刘聪所杀,刘聪得以继位为匈奴汉国皇帝。

    二是大将刘曜。

    刘曜,字永明,是刘渊的族子,因其父母早亡,自幼被刘渊收养。刘曜从小胆识过人,八岁时,一次跟随刘渊上山打猎,突然遇到暴雨,刘曜等人就到一棵大树下避雨(不懂科学)。

    突然,一个响雷震得大树剧烈颤动,其他人都被吓的狗啃屎般扑倒在树下,只有刘曜小盆友很淡定(神色自若),像没事儿一样。

    史载刘渊见了十分惊异,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此吾家千里驹也!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处变不惊的人往往有一颗强大的心脏,这是成为枭雄的一个必备条件。

    1994年10月的一天,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接受列宁格勒州州长的邀请,去参观郊外的狩猎场。到了午饭点儿时,随员在草地上摆好桌椅和食品,准备吃完午餐后去森林打野猪。正当一干人胡吃海侃时,突然从灌木丛中蹿出一只神兽。众人定睛一看,原来是还没等他们去找野猪,一头乌克兰大野猪先来逆袭了。

    惊慌失措间,时年已63岁的老叶一个趔趄,眼镜掉在了地上。危急时刻,10名随同人员都钻到了桌子底下,一起帮叶利钦找眼镜。

    只有一个穿迷彩服的随同人员稳立当场,没有往桌子下钻,他举起猎枪,啪啪,连发两枪送这头乌克兰大野猪去领了盒饭。

    此人,当时是圣彼得堡市的副市长。叶利钦认定,“这是一个强硬、不妥协和思维敏捷的人,莫斯科需要这样的人” 。后来,这个人来到了莫斯科,到现在都在执掌着俄罗斯的政坛,他的名字叫普京。

    这就是著名的普京打野猪(一说棕熊)赢得叶利钦信任的故事,到底是来源于地摊文学,还是真人实事,已无需考证和争论,因为,无论真假,这则故事所反映出的人拥有一颗强大心脏的重要意义,已为世人所公认,这就够了。

    然而,说到刘曜没被雷吓倒这事儿,老王仔细推敲,一个八岁的孩子,再怎么早熟,一般也是没有如此强大的心理素质的。惊雷而定事件的真相是啥呢?可来分析一下。

    据《晋书》记载,刘曜长的比较有个性,身长九尺三寸(9.3X0.231=2.15米,姚明?),垂手过膝(三国时有个相同特征的老刘家人刘备),白眉,目有赤光,须髯不过百余根,而皆长五尺,不仅仪态不凡,而且性格“拓落高亮,与众不群”。

    《晋书》同时记载,刘曜读书志于博览,而不去刻意揣摩词藻章句。意思是此人思维敏捷,能迅速统观全局。其实,能长成这般模样的人,文学水平一般都了了,大部分都是语文困难户。

    刘曜出身匈奴将门,射技尤佳,能洞穿一寸厚的铁板,被称为“神射手”。少有大志,常以乐毅、萧何、曹参等人自比。连刘聪都佩服不已:汉世祖刘秀、魏武帝曹操之流,与你比起来又何足道哉!

    另外,刘曜阅历丰富,还出过国。年轻时游历于京城洛阳,因事犯有死罪,辗转流亡至朝鲜。后来朝廷大赦,刘曜才返回并州,居于汾阳的管涔山。

    刘渊汉国初建时,刘曜就已崭露头角,为汉国建威将军,率兵相继攻克泫氏(今山西高平县)、屯留(今山西长子县)、中都(今太原),为汉国在并州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晋书》上虽把刘曜夸成了花,什么“性拓落高亮,与众不群”“雄武过人”,“世祖、魏武之流,何数公足道哉”。但是,老王我一直对这起惊雷而定事件反馈出的信息存疑。

    因为,在动物界,一般遭遇危险和受到惊吓时,动物有三种反应:一是逃跑,二是反击,三则是,静止不动。前两种反应好理解,第三种反应,着实令人费解?

    不应费解。这在学界被成为强制直性静止状态,是动物的一种保护措施。这在自然界例子不少,譬如,美洲有一种“昏倒羊”,只要受到惊吓就昏倒,出现强制直性静止反应。兔子躺着洗澡时,一旦把它倒过来四脚朝天,立马也产生强制直性静止反应。再如,当你在战场上遇到敌人扔过来的引信滋滋滋乱响的一枚鲜活的手榴弹时,是本能的卧倒静止不动,还是神勇的捡起来给扔回去?正常的反应都是前者,神勇的捡起来给扔回去的,那是抗日神剧中的演员们。

    刘曜惊雷而定,到底是心脏强大,还是出现了强制直性静止反应,我们通过其后的表现再来分析判断。

    刘渊死后,匈奴汉国的第三股大势力,也是最强的势力,反而不是匈奴人。

    而是,一个白种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