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诗人之名

    第三十八章 诗人之名 (第3/3页)

    但时代已经变了,地点又不同,写出来,效果未收,怕已引来了麻烦。

    几经思量,他决定写这句诗,既美观,也表达他的决心。

    “销量又增了。”张倩依拿着数据单,兴奋地说道。

    张斯斟了杯茶水,递与她喝,张倩依摇摇头,表示不渴。

    他只好自己喝,抿了一口,说道:“只是暂时的,不稳定,过几天会有回落。”

    张依影问道:“为什么?”

    张斯耸耸肩,说道:“这次是因为两句诗,掀起了评论的风潮,大家的兴趣不免要向这儿集中。等读者买了几期,发现再也没新鲜的诗句可看,定然放弃继续购买。”

    张倩依说道:“那你多写点,不就行了?”

    张斯无语得看着她,叹息道:“小姐姐,你有没有看报纸?”

    张倩依说道:“当然看了。”

    张斯说道:“那你对‘百年一遇’,怎么理解?”

    张倩轻哼了一声,说道:“不过是两个短句,吹得神乎其神,也不嫌虚伪。”

    张斯不与争论,提起另外的话题:“此次之事,并非为了得一个诗人称号,而为了吸引目光。如今目的既已达到,该进行下一个步骤了。”

    诗句能得以迅速流传,并非单凭质量。

    《桃源报》在近来的事件中,本就出足了风头,张斯更是其中的焦点。他空着专栏不写文字,只以两句话代替,本身就已是一件不错的新闻了。

    诗句正是借助这股力量,才能飞速传遍大江南北,引起滔天的议论。

    如今目的已达,该是回报事件本身的时候了。

    张斯拿出两份文章,交给了张倩影。

    “我的专栏内容,你拿好,明天准时出刊。”

    “张斯的转变,具体起于什么时候,已很难考证。不过,按文学界的一般性说法,则是始于在报上发表的一句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他的深情,曾感动过无数人,笔者如今重读此诗,也止不住地热泪盈眶。

    为了这一信仰,至死不渝,张先生付出了实在太多了……”

    ————引自《张斯传》

    “如今提及写诗,该是十分陌生的事了。

    年轻的朋友们,能背诵几句古诗,已算十分了不起,若说现代诗,则实在有些难为人了。其实,大家忘却了,有那么一段时间,忽然流行起现代诗来,大街小巷地传唱,比歌星的歌曲还普及。

    尽管,大部分只是为了装时髦,并不解诗意为何。

    但毕竟难得,说来,还要感谢一个人……”

    ————引自《华夏现代文学史话》

    “张先生的诗,读来亲切,十分动人。

    许多人读着读着,或会止不住地流泪,这是非常罕见的事。

    他的诗,总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那烂漫美丽的语句中,藏着难以言喻的悲痛,每每想起,令人唏嘘感慨……”

    ————傅国《百年尘业》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