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卷八 (第2/2页)

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博兴县。



    ⑩漯(tà):水名,故道在今山东省。



    辍(chuò)流:断流。辍:停止。



    即实:依照实际情况。



    寻:探究、寻求。脉:探察、寻察。



    【译文】



    济水东北流至甲下邑的南边,东流经琅槐县故城的北边,《地理风俗记》说:博昌东北八十里处有琅槐乡,就是原来的县名。《山海经》说:济水穿过钜野注入渤海,注入齐国琅槐东北。又向东北流,有河水支流注入。《水经》以为注入大河,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是河水注入济水,而不是济水注入河水,又向东北流注入大海。郭景纯说:济水从荥阳至乐安博昌才入海。现在河水干涸了,而济水仍奔流不绝。《水经》说注入河水,也说错了。河水在济水、漯水的北边,分流注入大海。现在断流的只有漯水,郭景纯以为济水注入,依照实际并非如此。探究经书,寻察水流,不如《山经》来得周密。



    【评析】



    此卷的最后一句《经》文是:“又东至下邳睢陵县南,入于淮。”《注》文则说:“济水与泗水,浑涛东南流,至角城,同入淮。《经》书睢陵,误耳。”从《经》《注》文字研究,说明在三国时代撰《水经》时,济水已经不独流入海,而是淮河的支流。《注》文说《经》文的差异,只是入淮的地点问题。《注》文说《经》文“误耳”,或许是从三国到北魏这两百多年中的河道变化,不一定是《水经》的错误。所以到了《水经》和《水经注》时代,济水已经不是一条独流入海的大河,“四渎”一词已经时过境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