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六

    卷三十六 (第2/3页)

谓之上计。



    ⑦正旦:正月初一。



    【译文】



    区粟立了一支高达八尺的标竿,日影移到南边八寸。因为此影以南都在太阳的南边了,所以就以日南为郡名。在这里望北斗星,已从上空低低地沉落到天际了。太阳在北,所以房屋都开北窗面向太阳。这是大略情况。范泰《古今善言》说:日南张重去洛阳向宫廷进献记录当地财政收支的账簿,在元旦朝会时,明帝问道:日南郡是不是朝北望太阳的?张重说:现在郡中有云中、金城,不一定都是名如其实,太阳也都是从东方升起的。



    【原文】



    豫章俞益期①,性气刚直②,不下曲俗③,容身无所,远适④在南,《与韩康伯⑤书》曰:惟槟榔树⑥,最南游之可观,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长者之目,令人恨深⑦。尝对飞鸟恋土,增思寄意⑧,谓此鸟其背青,其腹赤,丹心外露,鸣情未达,终日归飞,飞不十千,路余万里,何由归哉?



    【注释】



    ①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俞益期:东晋时人,具体不详。



    ②性气:性格。刚直:刚强正直。



    ③不下:不屈服。曲俗:流俗。



    ④适:到,往。



    ⑤韩康伯:即韩伯,字康伯,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市)人,东晋名士,官至太常卿,撰《周易注》传世。



    ⑥槟榔(bīnɡ lánɡ)树:常绿乔木,果实可以吃,生长在热带地方。



    ⑦恨深:非常遗憾。恨:遗憾。



    ⑧增思:增加思念。寄意:寄托思乡之情。



    【译文】



    豫章俞益期性情刚直,不肯迎合流俗,因而弄得无处可以容身,于是远去南方,他在给韩康伯的信中说:南游中最值得观赏的是槟榔树,但性不耐霜,不能移植到北方,故而也不能让您老人家看看,这是非常令人抱憾的。看到飞鸟留恋乡土,更增添了一份怀乡之情,并在此寄意,我要说,这种鸟背青腹红,一片丹心都流露在外面,啼鸣表达不出它的感情,一天到晚只是叫着:归飞!归飞!可是却飞不了几千里,而路途却是万里迢迢,又怎能归去呢?



    【原文】



    九真①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②,风行象林③。知耕以来,六百余年,火耨④耕艺,法与华⑤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⑥,十月登⑦熟;名赤田,种赤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至于草甲⑧萌芽,谷月代种⑨,穜稑早晚⑩,五月不秀,耕耘功重,收获利轻,熟速故也。米不外散,恒为丰国。桑蚕年八熟茧,《三都赋》所谓八蚕之绵者矣。



    【注释】



    ①九真:古郡名,公元前3世纪末,南越赵佗置,在今越南清化省。



    ②俗化:风俗化导。交土:即古交州之地,包括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及越南承天以北诸省。



    ③风行:风化流行。象林:古县名,治今越南广南省。



    ④火耨(nòu):用火烧锄草。



    ⑤华:中国。



    ⑥火作:火耕。



    ⑦登:成熟。



    ⑧甲:浮壳,这里代指种子。



    ⑨代种:交替种植。



    ⑩穜稑:泛指稻谷。穜:早种晚熟的谷。稑:晚种早熟的谷。早晚:有早有晚。



    秀:谷类作物抽穗开花。



    功:劳作。重:繁重。



    《三都赋》:左思所作,即《蜀都赋》、《吴都赋》和《魏都赋》。八蚕之绵:出自《吴都赋》:“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



    【译文】



    九真太守任延开始教百姓耕犁,在交州已历久成俗,并风行到象林。自从人民知道耕田以来,六百多年间,刀耕火种的方法,都和中国相同。叫白田的都种白谷,七月间火种,十月成熟;叫赤田的都种赤谷,十二月间耕作,次年四月成熟——这就是所谓双季稻。至于种子萌芽,稻谷每月交替耕种,稻谷下种和成熟的早晚各有不同,但每月都有作物抽穗开花的,耕耘所费的劳力大,收获所得的利益小,这是因为成熟快的缘故。稻米从不外流,国家经常丰足。养蚕一年收茧八次,就是《三都赋》所说的八蚕之绵。



    【原文】



    王氏《交广春秋》曰:朱崖、儋耳二郡①,与交州②俱开,皆汉武帝所置。大海中,南极③之外,对合浦,徐闻县④。清朗无风之日,迳望朱崖州,如困廪⑤大,从徐闻对渡⑥,北风举帆,一日一夜而至。周回二千余里,径度⑦八百里,人民可⑧十万余家,皆殊种异类,被发雕身⑨,而女多姣好,白皙、长发、美鬓,犬羊相聚,不服德教。儋耳先废,朱崖数叛⑩,元帝以贾捐之议罢郡。杨氏《南裔异物志》曰:儋耳、朱崖,俱在海中,分为东蕃。故《山海经》曰:在郁水南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