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卷十 (第2/3页)

芽。”师云:“田疏不贮水。龙王争奈何。”  问:“寒暑渐盛贫者何依。”师云:“不豹无私服。终日乐吩吩。”学云:“恁么则应不孤露也?”师云:“深岩隐不得。露地不彰形。”



    问:“不悟祖宗、不信大道时如何?”师云:“打破琉璃卵。透出凤凰儿。”学云:“今日亲见和尚也。”师云:“三千里外筭途程。”  问:“匹马单衬离群独战时如何?”师云:“举手不拈弓。低头失却箭。”学云:“和尚是大善知识。为什么如此?”师云:“败将不斩。”



    问:“学人欲涉云霄去。到彼如何为有情?”师云:“塞外将军行正令。不展红旗得胜归。”



    问:“面前无障碍。为什么开口不得?”师云:“尽日无记说。喃喃语更新。”学云:“恁么则已能师子吼也?”师云:“不用野干鸣。”学人便喝。师云:“恰是。”学人拟议。师便喝。学人礼拜,师云:“败将不斩。”



    问:“如何是衲衣下事?”师云:“赫赤穷汉。”学云:“乞师方便指,妙捷句来看?”师云:“木女穿针山色秀。石人牵线海云生。”



    问:“涅槃无异路。方便有多门。作么生是无异路底句?”师云:“锺鼓分明在。日月不曾昏。”学云:“恁么则狗子吠人声。”师云:“不咬破人衣。”  师上堂才升座。便有僧问:“従上一人行棒一人行喝。未审成得个什么边事?”师云:“总不曾用。”学云:“堪嗟楚下锺离昧。”师云:“庶子当机失战场。”学人便喝。师云:“作家。”学人礼拜。师云:“却不作家。”以拄杖点便喝。



    问:“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向什么处忏悔?”师云:“灯连挑夜月。度尽几多人。”学云:“恁么则水精宫里观明月。”师云:“映辉明宝烛。炎赫烁旌幢。”



    问:“日里不点灯即不问,如何是黑里不扬眉?”师云:“床底扫不出。”学云:“恁么则和尚是用心人也?”师云:“天外岂能知。”



    师上堂,大众方集。便有僧问:“如何是汾阳境?”师云:“子夏峰高登者少。西河水满问津多。”学云:“如何是境中人?”师云:“坐久看风信。烧香烛圣灯。”



    师因颂五位才毕。便有僧问:“如何是正中来?”师云:“旱地莲花朵朵开。”学云:“开后如何?”师云:“金蕊银丝承玉露。高僧不坐凤凰台。”问:“如何是正中偏?”师云:“玉兔就明初夜后。金鸡须报五更前。”问:“如何是偏中正?”师云:“毫末成大树。滴水作江河。”问:“如何是兼中至?”师云:“意气不従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问:“如何是兼中到?”师云:“玉女抛梭机轧轧。石人打鼓响亠亠。”



    师因僧请问逐位颂出云:“正中来。金刚宝剑拂天开。一片神光横世界。晶辉朗耀绝尘埃。正中偏。霹雳锋机着眼看。石火电光犹是钝。思量拟议隔千山。偏中正。看取轮王行正令。七金千子总随身。途中犹自觅金镜。兼中至。三岁金毛牙爪备。千邪百怪出头来。哮吼一声皆伏地。兼中到。大显无功休作造。木牛步步火中行。真个法王妙中妙。”



    △六相颂见是阿那律。分明无一物。大地及山河。演出波罗蜜。



    闻是跋难陀。声通总莫过。远近一齐了。更不念摩诃。



    香是嫩加女。慈悲心遍普。净秽尽能知。即此我人母。



    味是僮梵钵。甜苦寻常说。入口辨辛酸。恰似当天月。



    触是瞬若多。善恶总能和。屠割无瞋喜。败个是弥陀。



    意是大迦叶。毗卢俱一法。幽室显然分。枝派千花叶。  龙德府尹李侯。与师有旧。虚承天寺致之。使者三反不赴。使者受罚。复至云:“必欲得师俱往。不然有死而已。”师笑曰:“老僧业已不出院。借往当先后之。何必俱耶。”使者云:“师诺则先后惟所择。”师乃令设妃具装毕。告众曰:“老僧去也。谁人随得?”一僧出云:“某甲随得。”师曰:“汝日行几里。”僧云:“五十里。”师云:“汝随我不得。又一僧出云:“某甲随得。”师曰:“汝日行几里。”僧云:“七十里。师云:“汝也随我不得。侍者出云:“某甲随得。但和尚到处某甲即到。”师曰:“汝却随得老僧。”言讫谓使者曰:“吾先行矣。”怡然坐逝。侍者即立化。师寿七十八。坐六十五夏。  ○并州承天(智)嵩禅师语录上堂云:“文殊仗剑五台横行。唐明一路把断肴讹。三世诸佛未出教乘。网底游鱼龙门难渡。垂钓四海只钓狞龙。格外玄谈为求知识。若也举扬宗旨。须弥直须粉碎。若也说佛说祖。海水便须枯竭。宝剑挥时神光万里。放汝一路通方说话。把断咽喉诸人甚处出气。”



    师问僧:“迦叶门前客。败园会里人。”云:“特来礼拜。”师云:“洎不问过。”僧便喝。师云:“错。”僧又喝。师云:“放你三十棒。”僧云:“许和尚具一只眼。”师云:“吃棒了听款。”



    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云:“地连嵩岳水接伊川。”云:“与么则风穴一句亲明旨。未审家风事若何?”师云:“汝原无异路。宝应万群机。”



    问:“万法还従一法生。一法従甚处生?”师云:“湘州匙箸管陶绵。”



    问:“如何是学人的的用心处?”师云:“着衣吃饭自家事。”云:“么则和尚慈悲也。”师云:“寒温冷暖大家知。”



    问:“如何是承天家风?”师云:“胡饼日日新鲜。佛法年年依旧。”云:“只这便是。为别更有?”师云:“更有则错。”云:“么则笑杀衲僧口也。”师云:“不得不笑。”云:“洎合不问过。”师云:“苦痛苍天。”



    问:“钝根乐小法,不自信作佛。作佛后如何?”师云:“水里捉麒麟。”云:“与么则便登高座也。”师云:“骑牛上三十三天。”  问:“古人东山西岭青意旨如何?”师云:“波斯鼻孔大。”云:“与么则西天迦叶东土我师。”师云:“金刚手板阔。”



    问:“大悲千手眼。那个是正眼?”师云:“开化石佛拍手笑。晋祠娘子解讴歌。”



    问:“如何是不动尊?”师云:“镇天涯。”云:“意旨如何?”师云:“或在山中或在树下。”



    问:“如何是佛?”师云:“金榜题名天下传。”云:“么则承天鼓响天下咸闻?”师云:“紫罗帐里盛。莫遣外人闻。”



    问:“古人拈槌竖拂意旨如何?”师云:“骑驴不着靴。”



    上堂云:“全众生之佛性寂寂涅槃。便得心心寂照法法虚融物物是道。佛佛密契祖祖潜通。三世坦然十方不泯。只为众生不了迷已认他。便乃尘劳扰扰妄想攀缘。即相离真迷已逐物。都为一念不觉。便见空里花生。不觉眼中有翳。此迷无本性。毕竟空。觉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所以经云:诸法如是生。诸法如是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谁复释迦、毗卢、文殊、普贤。是有是无。若道是有。作何面目。若道是无。诸上座向什么处行立。诸上座。何不外遗于法界。内脱于身心。心不系身身如虚空。身不系心心同法界。且道唤作虚空即是。唤作法界即是。若唤作虚空。又不与诸人说话。若唤作法界。三界无法何处求心。衲僧分上还怎生得。若于本分犹是葛藤。”



    问:“有相即不问,如何是无相?”师云:“忻州齐和尚。”云:“如何会得?”师云:“代州雁门关。”



    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云:“鱼龙搅不转。”云:“见后如何?”师云:“河枯水竭。”



    问:“未具胞胎时。还有语句也无?”师云:“百尺竿头扬眉瞬目。”云:“未审意旨如何?”师云:“路上行人点头程唾。”



    问:“六国未宁时如何?”师云:“王令不在。”云:“宁后如何?”师云:“独坐无忧树。自然见太平。”



    问:“隔阔年深时如何?”师云:“迷子不归家。”云:“归后如何?”师云:“谁肯问孙膑。”



    问:“如何是一色?”师云:“九月严寒节。”云:“一色后如何?”师云:“家家造寒衣。”  问:“临济推倒黄檗。为什么维那吃棒?”师云:“正狗不偷油。鸡?卸灯盏走。”



    问:“剑刃磨来久。请师握刃看?”师云:“昃首叟人携剑去。”云:“么则唤九作十也。”师云:“国除三害定无哈。”  问:“莲华未出水时如何?”师云:“隐隐地。”云:“出水后如何?”师云:“不碍众人看。”  师豹紫衣。”僧问:“和尚是大善知识,不拘名利,为什么却着紫衣?”师云:“世尊黄金相,老僧紫磨身。”云:“么则前佛后佛同一字也。”师云:“过去梵王引,现在释迦钦。”



    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家乡有路无人到。”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暗传天子敕,陪行一百程。”云:“如何是人境两俱夺?”师云:“无头虾蟆脚指天。”云:“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晋祠南畔长柳巷。”



    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云:“鸡寒上树,鸭寒下水。”云:“与么则不假修证不寻佛祖。”师云:“省得山僧一半力。”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师云:“梁王城畔赵官家。”云:“么则四海归依也。”师云:“当今天子圣,尧舜也不如。”



    师因开方丈门不得,有僧问:“石壁山河无阻碍,此门锁为什么开不得?”师云:“石壁山河即易,就中此门难开。”云:“开后如何?”师云:“是什么?”



    问:“如何是此经?”师云:“郭家剪子天下人闻。”



    问:“和尚能救世间苦,还救得这个也无?”师云:“唤什么作这个?”云:“与么则渐渐地冻,冬后数九。”师以手一划云:“争奈者个何?”云:“和尚今日上堂。”师云:“只有牵船人,不知有梢翁。”



    问:“如何是宾中主?”师云:“相逢不相识。”云:“如何是主中宾?”师云:“家贫未是贫,路贫愁杀人。”云:“如何是主中主?”师云:“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师因贺岁,太保问:“今日新岁已临,旧岁何在?”师云:“今日钉桃符。”保无语。师云:“会么?”云:“不会。”师云:“去年今日事。”保罔措。乃有颂:“今日钉桃符,摧邪道自如。谁人相委悉。除是碧眼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