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五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卷三十五 (第1/3页)

    ○大随开山(法真)神照禅师语录(西蜀沙门元德重编)  上堂云:“你不见道。一尘含法界。所以道。有一智人。破尘出经卷。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你欲破不破。我今举起。大家求此事。三千世界收在一微尘。四大海水归一滴。须弥纳芥子中。若求自已。败在一毫毛。你若一毫毛处见得。三千大千总成经卷。败是自已动这个境界不得。所以真境不现。说什么纤毫觉处。总是偎刀避箭。惧境藏形。你唤这个作什么?兄弟。如石压草相似。或然拈却石。依旧习气败。在。须是随处了却。始得与境为主。免尘境使唤始得。大难大难。千难万难。败是壳解他后衔钟负鞍阿谁苦。才有些子觉触处。便。拟望与人为师。大错。须说凡了却凡。须说圣了却圣。举一例诸。无非恁么。不易不易。珍重珍重。”下座。  问:“如何是大随一面事?”师云:“无东西南北。”



    问:“如何是生死中事?”师云:“水上浮沤内外不见。”



    问:“如何是中理一句?”师云:“表里不従。”进云:“师决志事如何?”师云:“言下知音。”  问:“如何是道用心处?”师云:“莫自谩。”



    问:“陀那微细识。到此如何分?”师云:“你眼败解观色。还解听声否。”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云:“万法元不归。”



    问:“六国未宁时如何?”师云:“臣灰功。”进云:“直得君臣道合时如何?”师云:“不见有君臣。”



    问:“如何是自在?”师云:“不自在。”进云:“不自在时如何?”师云:“却自在。”



    问:“中雪瑶阶时如何?”师云:“不厌世境。”



    问:“曹溪一路事如何?”师云:“老僧道如不净坑。”进云:“何以如此?”师云:“佛祖两路了不相干。”



    问久处寒岩。何以日不照?”师云:“不照寒岩。寒岩终不出来就你日光。”



    问:“离光影如何是师性?”师云:“和光吐出。”进云:“莫鬼语。”师便打。”



    问:“如何是最初一句?”师云:“是末是本。”



    问:“如何是大随境?”师云:“不似学人。”进云:“何故不道?”师云:“不然。”



    问:“如何是最初处?”师云:“莫妄想。”



    问:“隐隐不停波时如何?”师云:“敬礼常住三宝。”进云:“息浪停波。为什么沙石转多?”师云:“为你断伊。”



    问:“学人败如浮云。以镜捉光何处安排?”师云:“与云为主。”



    问:“寸草未生时如何?”师云:“老僧无米吃。终不下大随山。”



    问:“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师云:“不究始不顾末。”



    问:“路逢古佛时如何?”师云:“你或逢驼驴象马。唤作什么?”师云:“夫上代诸德。莫非求实。不自瞒昧。岂比飞蛾投火自伤自坏。他明白了。被生死轮回。拘障不得。所以识不能识。智不能知。不闻道。释迦掩室。净名杜口。须菩提无说而说。释梵绝听而听。此事大难大难。珍重。”



    上堂,问:“万法従心起。未审心従何起?”师云:“石牛沿江走。水底火烧天。”



    问:“如何是大随山?”师云:“耳不闻眼不见。”进云:“如何是山中人?”师云:“千人众里。万人众里。不向一人不背一人。”



    问:“掘一丈见一丈空。将一丈土填一丈空。未审空归何处?”师云:“莫将这个道理为佛法。出去出去。”  问:“佛法遍一切处。未审教学人什么处驻足?”师云:“大海従鱼跃。长空任鸟飞。”  问:“扑碎骊龙珠。请师明活宝?”师云:“明活宝且置。作么生是你扑碎底珠。”僧无语。”



    问:“法报化三身佛亦非说。如何是本来身。”师云:“海底如意珠。始终无不应。”



    问:“如何是大人相?”师云:“肚上不帖鄄。”



    师问僧:“向什么处去。”僧云:“西山住庵去。我向东山唤汝。汝便来得么?”僧云:“不然。”师云:“汝住庵未得。”



    问:“生死到来时如何?”师云:“遇茶吃茶。遇饭吃饭。”进云:“谁受供养?”师云:“合取钵盂。”



    师庵侧有一龟。僧问:“一切众生皮里骨。这个众生为什么骨里皮。”师遂拈草履向龟边着。复云:“会么?”僧无语。



    问:“如何是诸佛法要。”师举拂子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尘尾拂子。”



    问:“如何是学人自已?”师云:“是我自已。”进云:“为什么却是和尚自已?”师云:“是你自已。”  问:“如何是无缝塔?”师云:“高尺五。”进云:“某不会。”师云:“昆仑。”



    问:“如何是一切智空。”师云:“心空即是。”进云:“更有来时作么生?”师云:“不是空。”进云:“还称向上事也无?”师云:“不。”



    问:“和尚百年后。付法与何人?”师云:“露柱火炉。”进云:“还受也无?”师云:“火炉露柱。”



    有一行者领众到师处。师问云:“参得底人。唤东作什么?”对云:“不可唤作东。”师咄云:“臭驴汉。又唤作什么?”行者无语。众皆散。



    问:“但有一法。耳不闻眼不见。皆是光影。如何是光影中人。”师咄云:“莫无礼莫无礼。”



    问:“理不言诠时如何?”师云:“言诠即理。”



    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赤土画簸箕。”进云:“未审此理如何?”师云:“簸箕有唇。米跳不出。”



    师问座主:“讲什么教。”主云:“百法论。”师拈拄杖云:“従何而起。”主云:“従缘而起。”师云:“苦哉苦哉。”  师问僧:“什么处去。”僧云:“礼普贤去。”师举拂子云:“文殊普贤总在这里。”僧作圆相抛向背后却展两手。师叫侍者云:“取一帖茶与这僧去。”



    问:“远闻大随水。到来败见个沤麻池。”师云:“汝败见沤麻池。阿里见大随水。”进云:“如何是大随水?”师云:“苦涩难下觜。”进云:“还吃得否。”师云:“吃着便死。”



    师因烧山次见一蛇。以杖挑向火中。咄云:“这个形骸。犹自不放舍。你向这里死。如暗得灯。”遂有僧问:“正当恁么时还有罪也无?”师云:“石虎叫时山谷响。木人吼处铁牛惊。”



    僧因驰书辞师。问曰:“学人此去。未审师将何言到彼中?”师云:“好为通达。”再问:“临岐参晚。请师垂示?”师云:“无事早归。”



    僧従五台山来。师问云:“五台山何似大随山。”僧问云:“如何是大随山?”师云:“是僧耳背。高声问来。”僧高声问:“如何是大随山?”师云:“若千山与万山。”  问:“鱼游陆地时如何?”师云:“拗不曲处是庠黎所贵。”进云:“却下碧潭时如何?”师云:“立足事难明。”



    师勘僧云:“従什么处来?”僧云:“従蜀中来。”师云:“未入蜀时。在什么处盘泊。”僧云:“无处所?”师云:“莫是处所有过耶。”僧云:“若有处所。钝置人眼。”师云:“天堂地狱有一坐具分。似落坑鼓相似。不鼓而自鸣。堪作什么?”



    问:“生死到来时。还免得否?”师云:“饥时吃饭。寒则着衣。”



    上堂云:“夫沙门释子。见有如无。始得向一切时中与凡圣等与解脱等。方有少许出处。若不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