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张九龄罢相遭贬抑 李林甫得志露狰狞

    第五回 张九龄罢相遭贬抑 李林甫得志露狰狞 (第2/3页)

他们都静静地关注着事态的变化。



    过了一会,玄宗还是让当值太监宣读了对张九龄、裴耀卿等人的免职圣旨。



    虽然玄宗本人也曾一度于心不忍,但他还是狠下心来罢免了张九龄。常言道,君无戏言。既然是筹谋好的事,而且诏书都拟好了,那就应当毅然决然。就这样,因严挺之审理王元琰案之事,裴耀卿和张九龄分别被免去侍中和中书令的职务,二人同时并罢政事,失去宰相之职。玄宗虽然给了二人比较严重的结党罪名,但并没有给予很重的处罚,至少还给了一个有较高名分的虚职:裴耀卿为左丞相,张九龄为右丞相。这足以看出玄宗的良苦用心。



    有降就有升,有出就有进。在罢免张九龄和裴耀卿相位的同时,玄宗擢李林甫兼中书令,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共同担当宰相之职。李林甫终于圆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美梦。



    对李林甫任命的诏书好像是经过特别斟酌的,行文中包含着相当的美誉:“银青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李林甫,泉源之智,迪惟前人;志虑周密,亲贤称首。历仕多年,所莅有孚,国钧是赖,邦礼克清。光扬帝德,必俟大贤,砥砺群臣,允膺殊才。俾总持朝经,可金紫光禄大夫、守中书令,余勋如故。钦此。”



    听着当值太监宣读诏敕,李林甫虽然五体投地,但心里却飘飘然,胸中荡漾着无限的喜悦之情。他三呼万岁,频频谢恩,简直要把感恩之心袒露给皇上看。



    退朝途中,李林甫趾高气扬地走在最中间,喜形于色,而张九龄和裴耀卿非常失意地跟在后边。这种情形很有意味,朝官中有好事者生动而形象地说李林甫是“一雕挟二兔”。众官员簇拥着李林甫,争先恐后地表示称贺。此时的李林甫却失去平时常见的笑脸,只是正色点首算是回礼,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说。他要拿出架势,要在百官面前显示他作为最高行政长官的威严。



    回到府上,李林甫独自径直绕过客厅来到月堂。



    月堂坐落在假山的前面,紧靠湖边,离相府的主体建筑还有一段距离。它围着一圈白墙,在一大片花草围簇覆盖下,显得异常幽静而富有情趣,同时又给人几分神秘之感。



    这月堂是李林甫的书房。李林甫平时虽然不善于读书,却有一个极好的书房。书房的藏书很多,绝大多数是下官讨好送来的,还有一些是李林甫凭职权从国家藏书馆中套取出来的。其实,李林甫很少读书,也读不懂多少书,书房对他来说,更多的价值在于摆设,装装门面而已。



    这膛又是李林甫的画室,里面有一个大画案,放着丹青颜料。与画绢。在闲暇之时,李林甫偶尔也在这里绘画。他的山水画还有几分功力,墙上挂着他自己的一些画,当然也有别人赠的一些字画。



    这月堂更是李林甫的谋事之所。每当有重大事情筹划,李林甫都要在这里静坐沉思,好多重大的计谋都出自这个地方。今天,李林甫刚刚当上中书令,回府之后先到这里,肯定要有大的筹划。



    他躺在逍遥椅上,身体随椅子前后不断晃动,盯着书案上的水仙花,陷入了沉思。新官上任三把火,李林甫也在思考,自己应当抓的第一件大事是什么,做什么才能让皇上高兴,做什么才能使自己的地位不断巩固。想着想着,李林甫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看来,他已经有了好的主意……



    第二天早朝之后,李林甫作为新上任的中书令,第一次正式与众官员见面。



    会面的形式与训话的内容是经过李林甫精心设计的。从今天起,一定要形成自己的宰相权威,一定要立出新规矩,一定要形成对下官的威慑效应。这是李林甫的基本想法。



    李林甫与众官员的会面是在中书省的政事堂进行的。



    众官员先在政事堂站立等候,然后李林甫才款款登场。



    李林甫穿着一身崭新的朝服,身上佩着一把宝剑,在博士的导引下步入政事堂。当他快到政事堂门前时,站在门前的郎官就高声喊道:“李相国李大人到!”



    李林甫趾高气扬地走进政事堂,众官员纷纷行礼,李林甫傲慢地看了大家一眼,点了点头。



    场面恢复了平静,李林甫开始训话:“李某不才,承蒙圣上错爱,被任为中书令,皇恩浩荡,难以报答。李某深感责任重大,本人要尽心竭力,不敢有半点懈怠。中书令实为众官之长,以此而言,李某与诸位是一根藤上的瓜,本是一家人,故在此恳请诸位以兄弟相待,互相关照,共同辅弼圣上以成其帝业。”



    冠冕堂皇的客套话,说得有些官员心里甜甜的,觉得李中书令与他们是心贴心的;但也有些官员则深感厌恶,认为李林甫甜言蜜语,是给人们灌迷魂汤。



    李林甫没有过多地注意众官员的表情。他的心思在于如何向众官员表达他的实质打算:杜塞言路。



    杜塞言路是他施政方略的重要内容,这是他昨天回府后在书房苦思冥想之后所得的一招。



    李林甫要以杜塞言路来讨好皇上。他知道玄宗现在特别厌烦臣下的进谏,如果能限制众官员进谏,就很好地应和了皇上的心理,这是博得皇上喜欢的有效法宝。张九龄失势失宠不就是因为爱进谏言而惹烦了皇上吗?李林甫自己逐渐得宠,以至于最后爬上中书令之位,其秘诀还不就是因为能顺应皇上的旨意而讨皇上的欢心吗?李林甫暗暗告诫自己,以后决不能像张九龄那样做惹皇上不高兴的傻事,也决不允许下官随便进谏惹皇上心烦。



    李林甫要以杜塞言路来封闭皇上。皇上年事渐高,深居简出,杜塞了言路,不许众臣向皇上进言,这就等于堵住了皇上的耳朵,蒙住了皇上的眼睛,使他遇事没有主张。这样,李林甫自己的主张不就成了皇上的主张了吗?到那时,不怕皇上不听自己的。



    李林甫要以杜塞言路来保护自己。奸人总有奸心,李林甫不让众官员向皇上进谏言事,他们就没有机会在皇上面前表达反对他这个中书令的意见,他在皇上心中形成的良好印象就不会被破坏,他的中书令地位就能长久。



    李林甫要以杜塞言路来压制人才。李林甫的奸心尤其表现为对人才的妒忌,他是武大郎开店,不能容忍比自己有能耐的人。他深知,在问对进言过程中,皇上往往会发现人才并加以重用,这当然是李林甫不愿意接受的。杜塞言路,不许臣下进谏,就少了官员显示自己才能的好机会,即使有才,也不易脱颖而出。这样,李林甫的心里就会踏实许多。



    看来,李林甫生出此计,是经过周密考虑的,他的思想确实不简单。



    李林甫环视众官员一周后,一板一眼地说:“李某既然身为中书令,那么自然就是诸位的领头人,故在此有些心腹之言相告,望能引起诸位的重视。”李林甫顿了顿,接着说:“我要说的就是进谏之事。现在有些官员热衷于向圣上进言议事,以诤臣谏官自居,并以此为荣耀。其实,这是自作聪明,这是哗众取宠。当今圣上睿智贤明,我辈作臣下只需顺从即可,不用多言。否则,让圣上动怒,到头来只能自找苦吃。诸位想必都时常注意那些仪仗用马,只要能安分守己,规规矩矩在那里站着,不鸣不叫,不蹦不跳,就可以享受到三品料;可只要它嘶叫蹦跳,那就会被赶走,要么上疆场,要么做苦力拉车,甚至被宰杀掉。我的话大家好好掂量,否则到时可就后悔莫及喽。”



    李林甫以马喻人,边说边看着平时好进谏的几位官员,分明是威胁。



    众官员都不吱声,但都在心里掂量着李林甫话的分量。



    “补阙官杜大人在否?”李林甫问。



    杜琎站立起来说:“下官在。”



    李林甫看着杜琎又问:“杜大人可曾给圣上呈递过一份奏折,劝谏圣上在任用官吏时要重文才重人品?”



    杜琎回答:“实有其事。下官看到圣上在用人时,偶有失误之处,时有一些投机钻营之人被起用,这实为社稷江山的隐伏之患。出于对大唐社稷江山的负责,下官便向圣上呈奏,以引起圣上的注意。”



    李林甫面部仍带着微笑,慢悠悠地说:“圣上非常欣赏杜大人的忠诚和直言,李某也佩服之至。据此,李某建议圣上给杜大人加官晋职,圣上也表示同意。现在李某口传御旨,提升杜琎为下邽县令,明日即前去赴任。”



    明眼人从李林甫的表情和说话语气中就能听出一些味道:有讽刺,有报复,还有幸灾乐祸。



    县分七等,京、畿、望、紧、上、中、下,下邽是属上县,县令的品阶是从六品上,补阙的品阶是从七品上。从表面上看,这的确是官升一品,但从实质上看,这是明升暗降。仅从地域来说,皇城是多么让人羡慕的地方,而下邽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