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九龄林甫志趣有别 道不相同矛盾滋生

    第二回 九龄林甫志趣有别 道不相同矛盾滋生 (第2/3页)

指出上司的错误,只好低头装聋不作回答。



    还有一次,太常少卿姜度之妻生了儿子。姜度是李林甫舅父的儿子,他喜得贵子,李林甫自然要去贺喜。李林甫手书贺词,其中写道:“闻有弄獐之庆。”古人称喻人生子为“弄璋之喜”,这是常识,而李林甫却把璋字写成獐字。璋,是玉器之名,而獐字是畜生之名。一字之差,失之甚远。前来贺喜的客人见了李林甫写的贺词,都掩口暗笑。



    张九龄对李林甫的各方面情况都是比较了解的,平时总是以鄙夷的眼光看待李林甫。他觉得李林甫是俗人,是小人。既然他是俗人,是小人,那就不能接近,那就应当敬而远之。但在开元二十二年玄宗准备提拔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并进入宰相班子时,张九龄却不能再躲避了,他显得忧心忡忡。



    刚开始,当各种渠道传来消息说皇上准备起用李林甫为相时,张九龄根本不相信。就凭着李林甫的不读经书、胸无点墨,就凭着李林甫的诡谲阴险、奸猾狡诈,圣明的皇上能看中他?直到有一天皇帝终于就李林甫为相之事亲自征求张九龄的意见,他才知道这段时间的传闻并不是空穴来风、没有根据的。



    本来,张九龄在听到传闻后就想面见玄宗,表达自己对李林甫否定性的看法,但他没有这样做。他心想,堂堂相国,怎能轻易以流言飞语为根据随便进言?如果传言是假的,这不是自找没趣吗?即使传言是真的,在皇上还没有正式公开此事之前,自己就在皇上面前揭底,这不是制造麻烦吗?一旦龙颜震怒,不仅自己尴尬,还可能殃及传言之人。想到这些,张九龄没有贸然行动,而在静观事变。



    终于等到玄宗亲自征询,张九龄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刺在喉头,不吐不快,这是张九龄的性格。那是开元二十二年四月的一天,张九龄陪玄宗会见波斯国国王派来的使者。会见结束后,张九龄正要告退,玄宗发话了:“张爱卿,这段时间政务繁多,咱们君臣难得在一起沟通思想,切磋诗文。现在陪朕到御苑里走走好吗?”



    “臣遵旨。”张九龄回答。玄宗不仅有武韬,有文才,而且器重有文学才华的人。张九龄很乐意与皇帝在一起交流。



    在宫中太监的侍从下,玄宗与张九龄漫步在御苑的花丛中,荷塘边,小桥上,凉亭中。他们谈笑风生,话题遍涉天文、地理、历史、诗文、音韵等诸多方面。谈话极为投机,气氛极为融洽。



    玄宗深知张九龄好写诗文,所以他问道:“张爱卿,最近可有新作问世?”



    张九龄答道:“回圣上,微臣近期事务繁多,没有时间写作,也很少能找到创作的感觉,写了少量几篇,但都不怎么样。只有一篇小诗,自我感觉还算可以。”玄宗说:“孔老夫子说过,诗以言志。不知张爱卿的诗抒发哪一方面的情感,表达哪一方面的志向?”



    “不敢当,只是在生活中,偶然观察,略有所得,便唐突地冒了出来,题目是《望月怀远》。”



    “好题目!可让朕欣赏乎?”玄宗笑着问。



    “让圣上见笑了。”张九龄谦虚地说,略略调整了情绪,便进入诗境之中,慢慢地吟诵起《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玄宗听完,大声喝彩:“好诗!真是好诗。感情充沛,表达细腻。张爱卿不愧为文学巨子,竟能写出如此美妙的佳作。朕敢断言,此诗必能传世,定能百代流传。”



    张九龄满脸绯红,连声说:“圣上过奖。九龄不才,有污圣听。惭愧!惭愧!”



    君臣二人融洽的谈话气氛使在场的侍奉宦官也受到感染,他们也静静地听着。突然,玄宗把话题拉回到现实政事上来:“张爱卿,你主持政务已经半年有余,有何体验和感受?”



    “承蒙陛下抬举,微臣不敢有丝毫懈怠。只因为政务繁多,事体复杂,加之微臣才能所限,不敢说有什么功绩和建树,只是尽责而已。”涉及现实性话题,张九龄严肃多了,也拘谨多了。



    “宰相班子人员显少,张爱卿与裴爱卿负担甚重,可否增加一人?”玄宗问道。



    “增补宰相班子成员,无疑会增强处理朝政事务的能力,提高政务效率,微臣当然是求之不得啦。”



    “那么,你觉得谁进宰相班子比较合适?”玄宗继续问道。



    “此事当由圣上定夺微臣不敢造次。”话虽如此,但张九龄心里有些紧张,他想到这段时间的传言,害怕皇上真的起用李林甫为相。



    “黄门侍郎李林甫怎么样?”玄宗果然在考虑李林甫。李林甫原为吏部侍郎,前几天刚被任命为黄门侍郎。



    听了玄宗的话,张九龄脸上的轻松与愉快笑容立即消失了,变得面沉似水。他没有立即接皇帝的话茬,而是把头低下,陷入了沉思。他不是思考李林甫任宰相可与不可,这个问题根本不用思考,他在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反对意见恰当地向皇上陈述。过了一会,张九龄说:“补选宰相,本应是陛下裁定之事。既然问到臣下,不妨斗胆就此说一些个人看法。宰相之位,关系重大,直接影响社稷之安危。李林甫心存狡计,善弄权术,没有坦荡的胸怀,没有正直的人品。陛下任李林甫为相,臣恐怕将来为庙堂社稷之忧患。请陛下三思而后定。”张九龄也不管旁边他人在场,本着对朝廷负责的精神,把自己的见解和盘端出。



    张九龄的态度,玄宗没有想到,他更没有想到张九龄会如此直白自己的观点。玄宗脸上也挂上了霜,开始阴沉起来。他想了很多很多,甚至怀疑张九龄是压抑人才,嫉贤妒能,是害怕李林甫入相会对他自己中书令的最高相权构成威胁。话不投机,一场君臣会晤就这样不欢而散。



    在遭到张九龄的反对之后,玄宗就李林甫可否任相之事询问高力士。高力士是玄宗在宫内的头号心腹。既然是心腹,皇帝有什么心思经常向他倾吐,因此皇帝的心思他自然最清楚。



    高力士对李林甫的印象是不错的。高力士想,李林甫是皇上的本家,从政多年来,也没有发现他办事有什么不合法度之处。现在皇上要提拔他为宰相,自己怎能说人家的坏话?怎能扫皇上的兴呢?更何况备受皇上宠爱的武惠妃早已和高力士打过招呼,要他帮李林甫一把。再说,李林甫对他也非常尊敬,非常讨好,时常有一些珍奇玩物送到他的家中。君子成人之美嘛,自己哪能坏人家的好事呢?



    虽然如此,高力士从大唐社稷角度考虑,又觉得张九龄的意见也很有道理。高力士与张九龄有同感,那就是觉得李林甫心计太重,对此也不大欣赏。高力士感到不好直接回答皇上的问话,只好含糊其辞:“老奴以为,任命三品以下官员,应当征求宰相意见。至于任命宰相,陛下就不必征求其他宰相的意见,完全可以自己圣裁。”



    听了高力士的话,玄宗心里踏实多了,他可以不顾张九龄的反对,按照自己的心愿决定此事。就这样,李林甫被提拔为礼部尚书,并进入宰相班子,与张九龄、裴耀卿在朝廷中形成三巨头的政治格局。



    李林甫与张九龄不是同道人,张九龄反感李林甫,李林甫也不喜欢张九龄。李林甫与张九龄属于不同的派系,如果说张九龄为文学派,那么,李林甫则属于吏士派。李林甫对张九龄持一种复杂的反对情绪,在这种复杂的心理中,至少有三方面的内容:



    李林甫妒忌张九龄的文才。张九龄博学多识,文才饱满,在朝廷议事或私下交谈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在草拟文书或替皇上草拟诏敕时,妙笔生华,文采飞扬。而这一点,李林甫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