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李林甫出击太子党 唐玄宗赦免王忠嗣

    第十二回 李林甫出击太子党 唐玄宗赦免王忠嗣 (第2/3页)

当玄宗来到东宫时,看到太子宫院也不洒扫,乐器像是长时间没有动过,上面已经落了一层尘埃,宫中也见不到服侍的伎女。



    玄宗动容地对高力士说:“太子居处如此,将军为何不给朕报告?”



    高力士急忙解释说:“臣曾想报告圣上,太子不许,他不想让圣上为他操心。”



    “你赶快出去给太子选来五个娇美女子侍奉太子。”高力士受命出宫给太子选女,玄宗又安慰了太子一番才离开。



    在玄宗的干预和亲自安排下,李亨的处境总算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他与李林甫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道出了西北边陲旷野的苍凉与空旷。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边缘的绿洲地带,布满了军队搭建的帐篷,就像一座错落有致的城堡。这就是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忠嗣的前方营地。



    本来,河西节度使的帅府扎在陇西凉州,王忠嗣一直在那里镇守西北。但最近一段时间,吐蕃屡屡犯进,侵扰边民,因而,王忠嗣亲临前线,把指挥中心扎在戈壁滩的边缘,以镇吐蕃。



    十月的西北边塞,朔风强劲地吹拂,天气寒冷袭人。在夕阳的余晖里,王忠嗣正执缰走马,训练军卒。他身材魁梧,头戴铁盔,身披铠甲,手执钢枪,安坐马上,显得非常威武。数以万计的军卒东奔西走,舞刀弄枪,卷起障天蔽日的尘烟。远远望着,这支部队浩浩荡荡,显得声势壮观,虽然置身于寒风之中,却给人以热火朝天的感觉。从这支部队整齐的排列与高涨的士气,可以看出王忠嗣治军的手段与威严。



    王忠嗣初名王训,父亲王海宾是开元初陇右一位著名的勇将,后来在战场上殉国。为奖掖王海宾的英勇之举,玄宗遂将年幼的王训收养宫中,并亲自为其命名曰忠嗣,意为忠臣之后。从九岁进宫,王忠嗣在宫中一直长到成人。王忠嗣长大之后,颇有武略,玄宗以其勇将之后嗣,对他特别地器重,经常与他讨论军事。王忠嗣应对纵横,皆合兵略,很有章法,玄宗颇为高兴。玄宗曾亲自对王忠嗣说:“你天赋颇高,善究武略,将来必能成为一名良将。”开元十八年起,王忠嗣开始服役于河西、河东军中。大约十年之后,王忠嗣当上了河东节度使,开始为边帅。后来又兼领朔方、河西、陇右节度使。



    王忠嗣作为一名边帅,颇具能力,对下属士卒威严有度,且有慈爱之心,因而深得士卒爱戴。他对玄宗忠心耿耿,他对大唐边塞的安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作为一名边帅,他决不辱使命。他现在顶着朔风训练士卒,就是为了增强实力,抵挡住吐蕃的骚扰,维护边塞的安宁。



    正当王忠嗣搞的军事训练进行得火热时,一名内勤人员骑着快马从营地跑过来。他下马施礼说:“大帅,朝廷派钦差来到大营,请您回府接待。”



    王忠嗣一听朝廷来人,马上终止了训练,他让副将哥舒翰带领军士回营,他自己与另一副将李光弼先带了少量随从策马回营,面见皇上派来的钦差。



    钦差是玄宗身边的一位宦官,他的名字叫边令诚。边令诚虽为宦官,但时常代玄宗出巡,传达玄宗的旨意。这次他带领一班人马来到边塞,就是向王忠嗣传达玄宗的旨意,要王忠嗣近期带兵攻下石堡城。



    攻克石堡城?皇上不知听了谁的损招,萌发此念头。王忠嗣心里暗自揣度狐疑。



    作为久居边塞的王忠嗣,他太清楚石堡城的概况。这座石堡城,除了吐蕃守军之外,没有居民,没有牛羊财物,而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要攻下此城决非易事,很可能要以数万兵士的生命为代价方可获得,而且没有实质价值。



    王忠嗣暗暗地想,必须劝说玄宗改变主意。现在远离京师,不能面见圣上阐发自己的看法,惟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边令诚向皇上传达自己的主张。王忠嗣不敢怠慢边令诚,他以边塞最高礼节接待边令诚。又是举行盛大的接风宴,又是亲自陪伴他领略边塞风光,临别时还举行盛大的告别饯行宴,并向他馈赠数量可观的金银玉器和其他珍稀珠宝器物,惟一的希望就是让他给玄宗转达不宜攻打石堡城的道理。临走时,王忠嗣专门写了一份奏章,请边令诚带回京城亲自转给玄宗。奏章言真意切,力陈缓攻石堡城的道理:“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为佳。”



    大约在边令诚返京一个月后,王忠嗣收到玄宗的又一道诏书,诏书说由董延光率兵攻取石堡城,令王忠嗣分兵协助董延光。王忠嗣对玄宗这一决策颇感意外。



    原来,边令诚回京后向玄宗转递了王忠嗣的奏章,玄宗看后很不高兴,一时也不知如何是好。就在玄宗犹豫不决时,另一名边帅董延光在得知王忠嗣不想率兵攻打石堡城之后,亲自给玄宗上书请战,表示自己愿意带兵攻打石堡城。就这样,玄宗同意让董延光带兵攻克石堡城,令王忠嗣分兵协助。



    玄宗的命令,王忠嗣不敢硬顶不从,但他却不愿意让士卒作无谓的牺牲,他更气愤董延光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有鉴于此,他在行动上就不那么积极配合,只勉强拨给董延光三万余人听其调配指挥,并没任何犒劳赏赐物品供给,这使董延光大为不满。董延光大肆宣扬说王忠嗣不积极奉旨行事,敷衍推托,这将直接影响战绩,如果战事失败,他将要承担重大责任。



    王忠嗣的态度,不光是董延光看到了,就连王忠嗣手下的副将们也都看得很清楚。



    有一天,身为河西兵马使的李光弼来到帅府面见王忠嗣,显得神情不安。



    王忠嗣问:“李将军,你有何事?为何显得如此惶急?”



    李光弼施礼说道:“末将有军情与大夫相议。”



    王忠嗣笑着说:“有话请直说无妨。”



    李光弼开始滔滔不绝地讲道:“末将听到传言,说大夫以爱士卒之故,不欲成董延光之功,表面上看起来是奉诏行事,给他拨给三万兵马,实夺其谋。大夫以数万兵马付之,而不悬重赏,何以买三军之勇呢?士卒安肯为之尽力?然而大夫不要忘记,此举乃天子之意向,如果董延光无功而归,必归罪于大夫。我真为大夫的命运担心啊!大夫军府充牣,有的是财物,为何不拨出数万段帛作为赏赐之物,以杜其谗口乎?”



    王忠嗣被李光弼的真诚所感动,但他却是一个认死理的人,他不能接受李光弼的善说,他心里想的是数以万计的将士的性命。为此,他置个人的名利于不顾。



    他坚执地说:“圣上之举,忠嗣实在不能理解。今以数万之众的性命争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大唐国家社稷,故忠嗣不欲为之。董延光贪功侥幸,视残酷的战争如儿戏,轻举妄动,断无成功之望!本帅就是要让他知道天高地厚,让他知道请战书不是随便可写的,这当然是其次的考虑。本帅不发赏赐,更主要的是要让将士知道本帅的态度,不让更多的将士为追求奖赏作无谓的牺牲,是为了保全更多将士的生命。假如明主见责怪罪,不过以金吾、羽林一将军为归宿而已。大不了再退一步,免去军中官职。忠嗣岂忍以数万人之生命换取一官职乎?我王忠嗣的为人,李将军你是知道的,平生所望,岂及贵乎?李将军,我也知道你真心地关爱我,替我考虑,是为我好。对此,我非常感激。然而我现在主意已定,请别再劝我。”



    李光弼为王忠嗣的爱惜将士精神所感动,他说:“我一直为大夫的命运考虑,担心大夫因此事获罪于圣上,故不敢不说出心中之言。现在看大夫决心行古之贤将之德,这着实令光弼敬佩,光弼自愧不如。”



    说完,李光弼退出了帅府。



    战事的结局果然不出王忠嗣的预料,而王忠嗣的遭遇也不幸被李光弼料到。



    董延光指挥的破石堡城之战败得一塌糊涂。



    董延光在军队中素无威望,从人品和指挥才能来说,不要说与王忠嗣相比,就是与哥舒翰、李光弼相比,都相差甚远,他根本不能在士卒中营造出精诚团结、勇往直前和不怕牺牲的精神状态。再加之他率领的这支军队是临时组合起来的,存在着政令不通、互不配合的问题。



    更何况有些士卒早就听说这是一场恶战,他们互相传说,王忠嗣将军不忍心使士卒作无谓牺牲,千方百计劝说玄宗不要急于攻克石堡城,而董延光却主动请战,要显示自己的本事,这分明是拿士卒的生命为自己脸上贴金嘛。这种说法,在士卒的思想中引起很大波动,因此他们只想应付,无心勇战,军心涣散,毫无战斗力。



    董延光的军队与守城敌军一接触,就显得混乱不堪。尽管董延光亲自押阵督战,仍不能奏效,敌军居高临下,乱箭齐发,滚木礌石不断推下,兵士多有伤亡,剩余之众乱作一团,溃不成军。任凭他怎么调动,都形不成战斗力。折腾了几天,伤亡人数达数千之众。吐蕃又调数万大军杀来,董延光的部队如潮水般地溃逃,董延光的理想设计化成了泡影,他垂头丧气地带着残兵败将撤回营地。



    董延光失了面子,他把怨气都撒向了王忠嗣,他向玄宗写了奏章,汇报了败迹,他说王忠嗣沮挠军计,不积极配合,导致败绩。奏折呈送到京城,玄宗看了奏折之后,大为恼火,下令把王忠嗣革除官职,押解京师,要三司鞠问之。



    王忠嗣没料到玄宗这样对待自己,他原想顶多因自己不积极配合董延光而遭贬官处理,没想到他被推上了囚车。他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临行之时,王忠嗣牵着前来送别的李光弼和哥舒翰的手,动情地说:“二位将军,忠嗣行为触怒龙颜,不能再与众将士为国守边,边关之事只好由圣上另派人负责。但不论怎么说,二位将军都是忠义仁勇之人,一定要为边塞安宁尽心出力。”说到这里,王忠嗣压低了声音继续说道,“忠嗣虽不能再为社稷镇守边关,但仍然挂念国家安危。外患需要防御,内患也得提防。几个月前,忠嗣奉旨去北边武威助安禄山修筑军城,见他托名御寇,广积军械粮草,心志难测。此事我曾多次向圣上提醒,但总没有引起重视。万一祸乱发生,国将不国。你们二位不是外人,忠嗣特告诫你们,一旦禄山作乱,你们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要掌握西北兵力,为国家平乱。这是忠嗣的一点希望。”



    作为王忠嗣的副将,哥舒翰、李光弼十分敬重王忠嗣的为人,也特别佩服王忠嗣的军事才能。他们在一起滚打好长时间,建立起了亲密无间的友情关系。现在,王忠嗣一下子由边关将帅变成一个失职罪犯被押在囚车里,要送往京城,他们心里十分难过,他们为王忠嗣的命运而不平,为失去可敬的主帅而忧伤。



    在自己的命运未卜的时候,王忠嗣仍然心想国家,情系社稷,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啊!李光弼、哥舒翰被王忠嗣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堂堂七尺男儿,铮铮铁骨之士,他们情不自禁地落下了动情的眼泪。哥舒翰、李光弼紧握着王忠嗣的手,表示一定不会辜负主帅的重托,请他保重,请他放心。



    王忠嗣被押解到京城,又使当朝的宰相李林甫动了心思,他要借题发挥,他要借刀杀人,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