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地部四

    卷三十九 ◎地部四 (第3/3页)

区种而食,或射熊于岩间。



    《泰山记》曰:泰山庙在山南,悉种柏树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父老传云,汉武所种。庙及东西房三十余间,并高楼三处,春秋飨祀泰山君,常在此坛。



    《周易是谋类》曰:泰山失金鸡。郑玄注曰:"金鸡,泰山之精。"



    丘渊之《齐记》曰:泰山,东岳也。瀛博二县共界。汉武封禅,割此县以供祀泰山。故曰奉高,三十里有延陵儿冢。



    伍辑之《从征记》曰:泰山于所经诸山非最高,而岑崿轩举,凌跨众阜,云霞草木,霭然灵异,苑囿神奇,故无螫虫猛兽。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尸子》曰: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阁帝王录。



    《淮南子》曰:清之为明,杯水而见眸子;浊之为暗,河水不见泰山。



    《孟子》曰:挟泰山以超北海。



    ○恒山(亦名常山)



    《史记》曰:赵简子谓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往得者立焉。诸子竞往,无所得。无恤曰:"常山临岱可取也。"简子曰:"是知符矣。"遂立之。



    《白虎通》曰:北方为常山者何?阴终阳始,其道常久,故曰常。



    《后魏书》曰:道武立庙於上,置侍祀九十九人,岁时祷水旱。至文成帝东巡,亲祀其神焉。



    《春秋元命苞》曰:昴、毕散为冀州,分为赵国,立为常山。



    崔鸿《前燕录》曰:慕容俊寿光三年,常山寺大树根下,得璧七十二,圭七十,光色精奇,有异常玉。



    《孙子兵法》曰:常山之蛇,名曰率然,一身而两头,击其一头,则一头至,击其中,则两头俱至。



    《神农本草》曰:常山有草,名神农,置之门上,每夜叱人。



    《常山图经》曰:北岳恒山,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



    《尚书·禹贡》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有恒水出焉,其下有祠。



    《恒山记》曰:高三千九百丈,上方三十里,周回三千里,上有泰玄之泉,神草十九种,道者服之成仙。



    又:太史公云:北岳有五名:一名兰台府,二名列女宫,三名华阳台,四名紫微宫,五名太一宫。或云:太茂山山北四百余里,号飞狐之口,有率然蛇,孙吴喻兵势。



    《管子》曰:其山北临代,南俯赵,东接河海之间,早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四种五获焉。



    阳固《北都赋》曰:茂丘,茂山也。盖恒岳之别名,泒水从西来,甚大,至茂山之西,沉伏于地,过山而复出,其大如初。世言避恒岳之灵。



    ○衡山



    《周官》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



    徐灵期《南岳记》曰:衡山者,五岳之南岳也,其来尚矣。至於轩辕,乃以灊(音潜。)霍之山为副焉。故《尔雅》云:"霍山为南岳",盖因其副焉。(或云衡山亦名霍山。)至汉武南巡,又以衡山辽远,道隔江汉,於是乃徙南岳之祭于庐江灊山,亦承轩辕副义也。(干宝《搜神记》曰:汉武徙南岳之祭著卢江潜县之霍山,郭璞《尔雅注》云:霍山在卢江郡潜县,别名天柱山。汉武以衡山辽远,谶纬以霍山为岳,故祭之也。)



    《晋书》曰:刘麟之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返,见有一涧水,南有二石囷,一开一闭,水深广不得过,欲还失道,遇伐弓人问道,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灵方药,麟之欲更寻,终不复知其处。



    罗含《湘中记》曰:衡山、九嶷皆有舜庙,太守至,常遣户曹致祀,则如弦歌之声也。



    《吴越春秋》曰:禹伤父功不成,登衡山,血白马以祭之。忽然而卧,梦赤绣文衣男子,称玄夷苍水使者,谓禹曰:"欲得我山书者,斋于黄帝之岳。"禹乃退,斋三日,登宛委发石,得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也。



    盛弘之《荆州记》曰:衡山有三峰:其一名紫盖,每见有双白鹤回翔其上;一峰名石菌,下有石室,寻山径,闻室中有讽诵声;一曰芙蓉,上有泉水飞流,如舒一幅白练。



    《山海经》曰:衡山一名岣嵝山,其上多青雘鸟,多鸲鹆。(岣音,矩,嵝音缕。)



    《湘中记》曰:衡山、九疑皆有舜庙,遥望衡山如阵云沿湘千里,九向九背,乃不复见,有玉牒焉。(禹按其文,以治水也。)



    刘敬叔《异苑》曰:湘东姚祖,太元中为郡吏,经衡山,望岩下数少年并执笔作书。祖行旅休息,乃过之。未至百步,少年相与飞飏,遗一纸书,其字皆鸟迹。



    《郡国志》云:衡山,南岳也。《南岳记》云:当翼、轸,度机、衡谓之衡山。山有锦石,斐然成文。



    ○霍山



    《白虎通》曰:南方为霍山者何?太阳用事,护养万物,故为霍山。



    《尔雅》曰:大山宫,小山霍。(郭璞注曰:宫谓围绕也。《礼记》曰:君为庐宫是也。)



    《汉书》曰:武帝以衡山敻远,谶记皆以霍山为南岳,故祭其神於此。



    《宋书》曰:霍山数年来,常有钟声潜发重壤,山崩间六钟自出,制度合古式,声中律吕。



    《山海经》曰:霍山有兽焉,其状如狸,白尾方鬛,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忘忧。(音沛,谓畜之也。)



    《黄庭内景经》曰:霍山下有洞台,方二百里,司命君之府也。



    《白虎通》曰:小山绕大山为霍。



    《太平御览》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