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卷第十二 學六

    朱子語類卷第十二 學六 (第3/3页)

則是廢了克己之功也。但恐一旦發作,又卻無理會 。譬如平日慎起居,節飲食,養得如此了,固是無病。但一日意外病作,豈可不服藥。敬只是養底功夫。克己是去病。須是俱到,無所不用其極。端蒙。



    敬如治田而灌溉之功;克己,則是去其惡 草也。端蒙。



    問持敬與克己工夫。曰:「敬是涵養操持不走作;克己,則和根打併 了,教他盡淨。」又問敬齋箴。曰:「此是敬之目,說有許多地頭去處。」僩。



    問:「且如持敬,豈不欲純一於敬?然自有不敬之念,固欲與己相反,愈制則愈甚。或謂只自持敬,雖念慮妄發,莫管他,久將 自定,還如此得否?」曰:「要之,邪正本不對 立,但恐自家胸中無箇主。若有主,邪自不能入。」又問:「不敬之念,非出於心。如忿慾之萌,學者固當自克,雖聖賢亦無如之何。至於思慮妄發,欲制之而不能。」曰:「纔覺恁地,自家便挈起了。但莫先去防他。然此只是自家見理不透,做主不定,所以如此。大學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才意誠,則自然無此病。」



    問:「嘗學持敬。讀書 ,心在書 ;為 事,心在事,如此頗覺有力。只是瞑目靜坐時,支遣思慮不去。或云,只瞑目時已是生妄想之端。讀書 心在書 ,為 事心在事,只是收聚得心,未見敬之體。」曰:「靜坐而不能遣思慮,便是靜坐時不曾敬。敬只是敬,更尋 甚敬之體?似此支離,病痛愈多,更不曾做得工夫,只了得安排杜撰也。」人傑 。  「大凡學者須先理會 『敬』字,敬是立腳去處。程子謂:『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此語最妙。」或問:「持敬易間斷 ,如何?」曰:「常要自省得。才省得,便在此。」或以為 此事最難。曰:「患不省察爾。覺得間斷 ,便已接續,何難之有!『操則存,舍則亡』,只在操舍兩 字之間。要之,只消一箇『操』字。到緊要處,全不消許多文字言語。若此意成熟,雖『操』字亦不須用。『習矣不察』,人多錯看此一語。人固有事親孝,事兄弟,交朋友亦有信,而終不識其所以然者,『習矣,而不察也』。此『察』字,非『察物』之『察』,乃識其所以然也。習是用功夫處,察是知識處。今人多於『察』字用功,反輕了『習』字。才欲作一事,卻又分一心去察一心,胸中擾擾,轉覺多事。如張子韶說論語,謂『察其事親從 兄之心,靄然如春,則為仁 ;肅然似秋,則為 義』。只要自察其心,反不知其事親、從 兄為 如何也。故夫子教人,只說習。如『克己復禮』,是說習也;視聽言動 ,亦是習;『請事斯語』,亦是習。孟子恐人不識,方說出『察』字。而『察』字最輕。『習』字最重也。」次日,陳一之求先生書 「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字以為 觀省之益。曰:「持敬不用判公憑。」終不肯寫。謨。  或問:「一向把捉,待放下便覺恁衰颯,不知當如何?」曰:「這箇也不須只管恁地把捉。若要去把捉,又添一箇要把捉底心,是生許多事。公若知得放下不好,便提掇起來 ,便是敬。」曰:「靜坐久之,一念不免發動 ,當如何?」曰:「也須看一念是要做甚麼事。若是好事,合當做底事,須去幹 了。或此事思量未透,須著思量教了。若是不好底事,便不要做。自家纔覺得如此,這敬便在這裏。」賀孫。



    敬,莫把做一件事看,只是收拾自家精神,專 一在此。今看來 諸公所以不進,緣是但知說道格物,卻於自家根骨上煞欠闕,精神意思都恁地不專 一,所以工夫都恁地不精銳。未說道有甚底事分自家志慮,只是觀山玩水,也煞引出了心,那得似教他常在裏面好!如世上一等閑物事,一切都絕意,雖似不近人情,要之,如此方好。賀孫。



    敬有死敬,有活敬。若只守著主一之敬,遇事不濟 之以義,辨其是非,則不活。若熟後,敬便有義,義便有敬。靜則察其敬與不敬,動 則察其義與不義。如「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不敬時如何?「坐如尸,立如齊」,不敬時如何?須敬義夾持,循環無端,則內 外透徹 。從 周。



    涵養須用敬,處事須是集義。道夫。



    敬、義只是一事。如兩 腳立定是敬,才行是義;合目是敬,開眼見物便是義。從 周。



    方未有事時,只得說「敬以直內 」。若事物之來, 當辨別一箇是非,不成只管敬去。敬、義不是兩 事。德明。



    敬者,守於此而不易之謂;義者,施於彼而合宜之謂。夔孫。



    敬要回頭看,義要向前看。壽 昌。



    敬。○義。義是其間物來 能應 ,事至能斷 者是。方。



    「明道教人靜坐,李先生亦教人靜坐。蓋精神不定,則道理無湊泊處。」又云:「須是靜坐,方能收斂。 」佐。以下論靜。



    靜坐無閑雜思慮,則養得來 便條暢 。淳。  或問:「疲倦時靜坐少頃,可否?」曰:「也不必要似禪和子樣 去坐禪方為 靜坐。但只令放教意思好,便了。」僩。  始學工夫,須是靜坐。靜坐則本原定,雖不免逐物,及收歸來 ,也有箇安頓處。譬如人居家熟了,便是出外,到家便安。如茫茫在外,不曾下工夫,便要收斂向 裏面,也無箇著落處。士毅。



    或問:「不拘靜坐與應 事,皆要專 一否?」曰:「靜坐非是要如坐禪入定,斷 絕思慮。只收斂 此心,莫令走作閑思慮,則此心湛然無事,自然專 一。及其有事,則隨事而應 ;事已,則復 湛然矣。不要因一事而惹出三件兩 件。如此,則雜然無頭項,何以得他專 一!只觀文王『雝雝在宮,肅肅在廟,不顯亦臨,無射亦保』,便可見敬只是如此。古人自少小時便做了這工夫,故方其灑 掃 時加帚之禮,至於學詩,學樂 舞,學弦誦,皆要專 一。且如學射時,心若不在,何以能中。學御時,心若不在,何以使得他馬。書 、數 皆然。今既自小不曾做得,不奈何,須著從 今做去方得。若不做這工夫,卻要讀書 看義理,恰似要立屋無基地,且無安頓屋柱處。今且說那營營底心會 與道理相入否?會 與聖賢之心相契否?今求此心,正為 要立箇基址,得此心光明,有箇存主處,然後為 學,便有歸著不錯。若心雜然昏亂,自無頭當,卻學從 那頭去?又何處是收功處?故程先生須令就『敬』字上做工夫,正為 此也。」大雅。



    人也有靜坐無思念底時節,也有思量道理底時節,豈可畫為 兩 塗,說靜坐時與讀書 時工夫迥然不同!當靜坐涵養時,正要體察思繹道理,只此便是涵養,不是說喚 醒提撕,將 道理去卻那邪思妄念。只自家思量道理時,自然邪念不作。「言忠信,行篤敬」,「立則見其參 於前,在輿則見其倚於衡」,只是常常見這忠信篤敬在眼前,自然邪妄無自而入,非是要存這忠信篤敬,去除那不忠不敬底心。今人之病,正在於靜坐讀書 時二者工夫不一,所以差。僩。  一之問:「存養多用靜否?」曰:「不必然。孔子卻都就用處教人做工夫。今雖說主靜,然亦非棄事物以求靜。既為 人,自然用事君親,交朋友,撫 妻子,御僮僕。不成捐棄了,只閉門靜坐,事物之來 ,且曰:『候我存養!』又不可只茫茫隨他事物中走。二者須有箇思量倒斷 始得。」頃之,復 曰:「動 時,靜便在這裏。動 時也有靜,順理而應 ,則雖動 亦靜也。故曰:『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事物之來 ,若不順理而應 ,則雖塊然不交於物以求靜,心亦不能得靜。惟動 時能順理,則無事時能靜;靜時能存,則動 時得力。須是動 時也做工夫,靜時也做工夫,兩 莫相靠,使工夫無間斷 ,始得。若無間斷 ,靜時固靜,動 時心亦不動 ,動 亦靜也。若無工夫,則動 時固動 ,靜時雖欲求靜,亦不可得而靜,靜亦動 也。動 、靜,如船之在水,潮至則動 ,潮退則止;有事則動 ,無事則靜。此段,徐居甫錄。說此次日,見徐,云:「事來 則動 ,事過了靜。如潮頭高,船也高;潮頭下,船也下。」雖然,『動 靜無端』,亦無截然為 動 為 靜之理。如人之氣, 吸則靜,噓則動 。又問答之際,答則動 也,止則靜矣。凡事皆然。且如涵養、致知,亦何所始?但學者須自截從 一處做去。程子:『為 學莫先於致知。』是知在先。又曰:『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則敬也在先。從 此推去,只管恁地。」砥。



    心於未遇事時須是靜,及至臨事方用,重道此二字。便有氣 力。如當靜時不靜,思慮散亂,及至臨事,已先倦了。伊川解「靜專 」處云「不專 一則不能直遂。」閑時須是收斂 定,做得事便有精神。?。



    心要精一。方靜時,須湛然在此,不得困頓,如鏡樣 明,遇事時方好。心要收拾得緊。如顏子「請事斯語」,便直下承當。及「犯而不校」,卻別。從周 。



    靜便定,熟便透。義剛。  靜為 主,動 為 客。靜如家舍,動 如道路。不翕,則不能直遂。僩。



    靜時不思動 ,動 時不思靜。文蔚。



    靜中動 ,起念時。動 中靜,是物各付物。方。



    人身只有箇動 、靜。靜者,養動 之根;動 者,所以行其靜。動 中有靜,如「發而皆中節」處,便是動 中之靜。祖道。



    問:「動 、靜兩 字,人日間靜時煞少,動 時常多。」曰:「若聖人動 時亦未嘗不靜,至眾人動 時卻是膠擾亂了。如今人欲為 一事,未嘗能專 此一事,處之從 容不亂。其思慮之發,既欲為 此,又欲為 彼,此是動 時卻無那靜也。」端蒙。



    「為 人君,止於仁;為 人臣,止於敬。」止於仁敬者,靜也;要止於仁與敬者,便是動 。只管是一動 一靜,循環無端,所以謂「動 極復 靜,靜極復 動 」。如人噓吸:若噓而不吸,則須絕;吸而不噓,亦必壅滯 著不得。噓者,所以為 吸之基。「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大凡這箇都是一屈一信,一消一息,一往一來 ,一闔一闢。大底有大底闔闢消息,小底有小底闔闢消息,皆只是這道理。砥。



    古人唯如此,所以其應 事敏,不失機。今人躁擾,卻失機。○今隨事匆匆,是以動 應 動 ,物交物也。○以靜應 。兵家亦言。主靜,點著便有。方。



    因看「心,生道也」,云:「不可以湖南之偏而廢此意。但當於安靜深固中涵養出來 。此以靜應 動 ,湖南以動 應 動 。動 靜相涵。」○應 物。物與我心中之理本是一物,兩 無少欠,但要我應 之爾。方謂:「沖漠無朕」一章通此。物心共此理。定是靜,應 者是動 。○通書 云:「無欲,則靜虛動 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 也。動 直則公,公則溥。」其致公平,靜也。不可無應 者。動 處亦是仁,定者是義。亦是各正性命,所謂貞也。如木開花結實,實成脫離,則又是本來 一性命,元無少欠。方云:「人自是一箇天地。木實不能自知,而物則如此。人靈,能知之者矣。」方。



    吳 公濟 云:「逐日應 接事物之中,須得一時辰寧靜,以養衛精神。要使事愈繁而心愈暇,彼不足而我有餘。」其言雖出於異說,然試之亦略有驗,豈周夫子所謂主靜者邪!道夫。



    被異端說虛靜了後,直使今學者忙得更不敢睡!方。



    問:「心存時也有邪處。」曰:「如何?」泳曰:「有人心、道心。如佛氏所謂『作用是性』,也常常心存。」曰:「人心是箇無揀 擇 底心,道心是箇有揀 擇底 心。佛氏也不可謂之邪,只是箇無揀 擇 底心。到心存時,已無大段不是處了。」胡泳。



    要得坐忘,便是坐馳。道夫。



    靜坐久時,昏困不能思;起去,又鬧了,不暇思。德明。  與好諧戲 者處,即自覺言語多,為 所引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