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八十 贡举三

    卷第一百八十 贡举三 (第2/3页)

他\"啊\"了一声从驴上跌下来,所以袁州人取笑说:湛贲及第,彭伉落驴。



    ----------------------------------------



    尹极



    贞元七年,杜黄裳知举。闻尹极(《玉泉子》\"极\"作\"枢\",下同。)时名籍籍,乃微服访之,问场中名士,极唯唯。黄裳乃具告曰:\"某即今年主司也,受命久矣,唯得一人,某他不能尽知,敢以为请。\"极耸然谢曰:\"既辱下问,敢有所隐?\"即言子弟有崔元略。孤进有沐(明抄本、许本沐作\"休\",清徐松唐登科记考十二\"沐\"作\"林\"。)藻、令孤楚数人。黄裳大喜。其年极状头及第。试\"珠还合浦赋\"。藻赋成,忽假寐,梦人告曰:\"何不叙珠来去之意。\"既寤,乃改数句,又谢恩。黄裳谓藻曰:\"叙珠来去,如有神助。\"(出《闽川名士传》)



    【译文】



    贞元(唐德宗年号)七年,杜黄裳做主考官。听说尹极很有名声,就穿了普通人的衣服去访问他。问到尹极今年参加考试的人中,有哪些名人?尹极非常谦恭。杜黄裳告诉他说,我就是今年的主考。老早就接受了任命,只有一个人我了解(即指尹极),其他的人就不很知道,请你介绍一下。尹极很感动,说承蒙您问我,不敢隐讳。太学中有崔元略,乡荐的有沐藻、令狐楚等人。杜黄裳特别高兴。当科,尹极考中了状元。试题中有《珠还合浦赋》,沐藻做完了赋,睡着了,梦中有人告诉他,你怎么不写珠子来去的意思。沐藻醒来,把文章改了几句。谢恩时,沐藻向杜黄裳表示谢意。杜黄裳说,你的文章中论述珠子的生成与用途,似乎有神仙帮助。



    ----------------------------------------



    李程



    李程贞元中试日五色赋,先榜落矣。初出试,杨于陵省宿归第,遇程于省门,询之所试。程探靴靿中得赋稿,示之。其破题曰:\"德动天鉴,祥天日华。\"于陵览之,谓程曰:\"公今须作状元。\"翌日,杂文无名。于陵深不平。乃于故册子末(\"末\"原作\"未\",据唐摭言改)缮写,而斥其名氏,携之以诣主文。从容绐之曰:\"侍郎今者新赋试。奈何用旧题?\"主文辞以\"非也\"。于陵曰:\"不止题目,向有人赋此,韵脚亦同。\"主文大惊。于陵乃出程赋示之。\"主文叹赏不已。于陵曰\"当今场中若有此赋,侍郎何以待之?\"主文曰:\"无则已,有即非状无不可也。\"于陵曰:\"苟如此,侍郎已遗贤矣,此乃李程所作。\"亟命取程所纳而对,不差一字。主文因而致谢,谋之于陵,于是擢为状元,前榜不复收矣。(或云出榜重收。)程后出镇大梁,闻浩虚舟应宏词,复赋此题,颇虑浩愈于己,驰一介取原本。既至,将启缄,尚有忧色。及覩浩破题曰:\"丽日焜煌,中含瑞光。\"程喜曰:\"李程在裹。\"(出《摭言》)



    【译文】



    李程在唐德宗贞元年间参加考试《日五色赋》,被批落榜。出了考场。碰到大官杨于陵从衙门里出来回家,杨于陵问他考试情况。李程从靴筒里掏出手稿给杨于陵看。开头词是: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杨于陵看完对李程说,你应该做状元。第二天,考试杂文,李程又没名。杨于陵很气不平,便在旧试题集的后面写了李程的文章,但没署名,拿去见主考官,骗他说,你这次考赋,怎么出旧题目?主考说没有的事,杨于陵说,不仅题目是旧的,而且有人写过,连限韵都一样。主考官吃了一惊。杨于陵就把李程的赋拿出来给他看,主考非常赞赏,杨于陵说:\"如果这次考试中有人写出了这样的赋,你怎么办?\"主考说:\"没有则罢,有的话,肯定中状元。\"杨于陵说:\"这样的话,你失误了,把好的人才给丢掉了,这文章是李程写的。\"主考立即让人把李程的卷子拿来对照,一字不差。主考当面致谢,并同杨于陵共同商量。于是,李程中了状元,前面的榜,予以更正。李程后来做到很大的官,镇守大梁。听说有一个叫浩的人去参加宏词科的考试,也考这个题目。担心浩的文章超过自己,专门派了一个仆人把浩的文章取来,拆封前还感到忧虑。读到浩的破题:丽日辉煌,中含瑞光。李程高兴了,说他这破题解的意思,没有超过自己的范畴。



    ----------------------------------------



    蔡南史



    贞元十二年,驸马王士平与义阳公主反目。蔡南史、独孤申叔播为乐曲,号义阳子,有团雪散雪之歌。德宗闻之怒,欲废科举,后但流斥南史乃止。(出《国史补》)



    【译文】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驸马王士平同义阳公主不和睦。蔡南史和独孤申叔两人为他们演奏乐曲,曲名《义阳子》,其中有歌词为团雪散雪。德宗知道这件事很恼怒,认为蔡南史有失文人体统,准奋废除科举,后来流放了蔡南史作罢。



    ----------------------------------------



    牛僧孺



    牛僧孺始举进士,致琴书于灞浐间。先以所业谒韩愈、皇甫湜。时首造愈,值愈他适,留卷而已。无何,愈访湜。时僧孺亦及门。二贤览刺忻然,同契延接,询及所止。对曰:某方以薄伎小醜呈于宗匠,进退惟命,一囊犹置于国门之外。二公披卷,卷首有说乐一章。未阅其词,遽曰:\"斯高文。且以拍板为何等?\"对曰:\"谓之乐句。\"二公相顾大喜曰:\"斯高文必矣。\"僧孺因谋所居,二公沈然良久,乃曰:\"可于客户税一庙院。僧孺如所教。造门致谢,二公又诲之曰:某日可游青龙寺。薄暮而归,二公联鏕至彼。因大署其门曰:韩愈、皇甫湜同访几官不遇。翌日,辇毂名士咸观焉。奇章之名,由是赫然矣。僧孺既及第,过堂,宰相谓曰:\"扫厅奉候。\"僧孺独出曰:\"不敢。\"众耸异之。(出《摭言》)



    【译文】



    牛僧孺中进士前,携琴书游于山水间。以他的文章谒见韩愈和皇甫湜。第一次拜访韩俞,韩愈没在家,便留下文章。没多久,韩愈拜访皇甫湜,正好牛僧孺也来了。韩愈和皇甫湜看了牛僧孺的名帖,非常高兴,两人一起接见他。问到牛僧孺的打算。牛僧孺说,我带着拙作来谒见两位前辈,听从你们的指教,我没有功名现在还没有什么事做,韩愈和皇甫湜打开牛僧孺的文章,开头的篇目是《说乐》,没有看下文,便说准是好文章。即问牛僧孺拍板是什么?牛僧孺回答说是乐句。两人相望,非常高兴。说这准是好文章了。牛僧孺说自己打算找一处房子。两人考虑再三,才说,可以去寺院里租一处地方。牛僧孺照办,又登门拜谢。两人又教诲他,说某日你可以去游青龙寺,晚一点回来。那天,韩愈和皇甫湜一起坐车到牛僧孺住的地方,在大门上题字说,韩愈、皇甫湜同访牛僧孺不遇。第二天,京都许多名人都去参观。牛僧孺的大名,由是鹊起。牛僧孺参加过堂(宰相接见)时,宰相一定要把屋子打扫干净来接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