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轰动

    第十六章 轰动 (第3/3页)

   可拆卸机械连接也是铜车马连接中大量使用的一种方法。其中有子母扣加销钉连接、活铰连接、纽环扣接、亚腰形转轴连接、锥度配合连接、铆结、弯钉连接、套接、卡接等。子母扣加销钉连接是1、2号铜车马的具上用得最广泛的连接方法,如、辔、缰、、、胁驱、颈、勒等,都是用一节节铜质或金银质的构件,采用子母扣加销钉的连接组成的链条。其方法是把小节装饰件都加工成一端呈凸榫、一端呈凹口的标准形状,连接时每节的凸榫套入另一节凹口,再贯以销钉式的活轴使二者连接起来。这样一节节连系起来,便成为一条曲展自如的活动链索。更使人惊叹的是,同属子母扣连接,古代匠师却能通过改变节的大小、子母扣的形状,从而改变结节的活动方向,制造出许多满足特定要求的链条。有的链条只能上下活动,有的链条只能左右活动,而有的链条则可以上下左右自由活动。

    活铰连接主要用于2号铜车车门的门扉与门框的连接,车后舆前窗的窗板与窗框的连接,铜方壶的盖与体的连接。活铰在秦都咸阳遗址也多有发现,其结构与现代用的活页基本相同,说明活铰在秦代的使用已较普遍。

    纽环连接是对被连接的两个构件之间设置环形纽用以套连。如1、2号车左右骖马颈部系结的缰索,其最后一段是用79节金银管,采用金丝制成的纽环相套扣接成链条。此外还有衔六个带刺铜球之间的连接,颈的两端与轭的双脚之间的连接等。这种连接方法,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活动自如。

    亚腰形转轴连接,见于1、2号铜车左右骖马的靳环。靳环两股条带的连接,都是用两端带钉帽的亚腰形转轴连接。连接后的条带可以作360度转动,便于环套张大或缩小。

    锥度配合连接见于1号车上的铜伞的22根弓与银质盖弓帽、2号车盖36根弓与银质盖弓帽的连接。二者配合紧密牢固,出土时基本上原位不动,弓末和帽的内侧均带有一定的锥度,套在一起。

    弯钉连接用于1号车铜伞的伞盖与弓的连接,是利用盖弓帽上的倒钩钩住其边沿的小孔,以防滑脱。其工艺过程是先在伞盖和篷盖的近边沿处钻孔,把盖弓帽上的小钉插入孔内,然后将钉打弯形成向上的倒钩,从而把伞盖和篷盖固结于弓上。套接用在1、2号车上右骖马与马头的连接,马头上有一茵状的基座,将下端的一半球形中空的底座套接于基座上,再用销钉固定。

    通过以上这些金属连接方法,把近7000个零部件组成了两乘铜车马,其精美的程度,使现代人看后也不禁翘起大拇指,盛赞两千多年前高超的连接工艺。

    铜车马的零部件很多,有长有短、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空有实、有圆有方,因此对制作工艺的要求很高,《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一器而群工致巧者,车最多。”《周礼•考工记》也云:“一器而工聚焉者车最多。”看了秦陵出土的铜车马后,证明古人所言不虚。铜车马零部件的加工方法多种多样:

    1.铜丝的制作:铜车马上有许多地方使用了铜丝,直径一般在0.25~0.8毫米之间,最细的要算铜马上的缨络和右骖马上的,其直径仅0.25~0.3毫米。怎样把铜丝制作得如此之细,委实令人难以想象。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发现其制作工艺是:先铸成铜板,经锤打成零点几毫米的薄板,然后裁切再经加工而成。[www.kAnshu.com]

    2.锉磨抛光:铜车马和御手俑经铸造成型后,通过抛光过程使其表面光洁。有许多零部件上的锉磨痕迹仍十分清晰。

    3.钻孔:铜车马上采用钻孔的部件不少,如8匹马的缨络的根部都是插在钻有很多小孔的铜球上,孔径约1毫米。在孔径内插接或贯穿三四根长度不等的扭曲波折的铜丝,并加铜楔防止铜丝脱落。马的辔、、颈等具都采用了钻孔再贯销钉连接的工艺。

    4.金银镶嵌:主要用在一些装饰图案中。铜车马右骖马上座是一个半球形体,上面除绘有菱格式的图案花纹外,还镶嵌了16颗明亮的金珠。在1号车的伞杆上,也有错金银的图案,非常精美。

    秦代的青铜冶铸工艺是对商周青铜铸造艺术的继承,但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冶铸技术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冶金史上的一个集大成期。无论在青铜冶铸技术上,还是在焊接、金属冷加工和装配技术上都已达到令人无比惊叹的程度,表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上资料数据均为真实,我没加一句夸大其词的话语。都是摘自“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网站”)

    说完了这些后,郭老的身边半天没有人发出一下,那怕是小小的响声,大家都在目不转睛的瞧着手里的资料,不时的还打量着眼前的铜车马,有的还取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仔细的饶着车身观察,害怕他们不小心将车马损坏,工作人员急忙上前阻拦,可被郭老伸手拦住了,他说:“放心,没事的,他们是真正的专家,对于宝物他们是要比我们还小心,爱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