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第3/3页)

乏味的两岸涓涓流淌,不如呼啸奔腾一泻无遗的坚韧意志。他们敢于蔑视一切固袭势力,"言必信、行必果、己诺必成",是理想的化身。他们的"扶弱抑强,见义勇为",与其说是属儒家思想的范畴,毋宁说是道家思想的表现,是人世很深的出世。所以一个嗜杀成性、沉缅于金钱和女色之中的人,哪怕武功再高,也是成不了"侠"的。

    要写好这样的武侠小说,我们办须把人物的活动和浸染事件本身的氛围,努力开掘历史本身(或所描绘的事件本身)所蕴含的传奇因素和浓重的底蕴、情、景,人物既是浪漫的,又是可信的,这样的武侠小说,才能拨流出俗撩起读者的阅读**,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从而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自然,这些话讲讲是容易的,具体到艺术实践难度却极大。它果然要靠能编织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大吊胃口的故事情节,还更仰仗作家本人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历史知识,这是缺一不可的。

    不久前作者尝试着在"今古传奇"发了个中篇《江南八大剑客》,并以此为经纬正在撰骂一部长篇,但却总是数度停笔不能卒稿,原因就是一再地思考了上述问题,才感悟到它的烦难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况味。

    扯远了,还是回到后记的本题上来吧。

    《金鞭无敌》原稿在三年前作者之一的唐宗龙曾给过一家出版单位,后来这家单位明令撤销,并回音出书无望,唐才改寄,不想当这本书已由中国戏剧出版社正式接受排版后,市场上竟出现了这本书另一个名称的版本,封面庸俗,署名搞错,内容错漏居然有四五百处之多。唐宗龙几经交涉,他们置若罔闻。其不尊重作者的意愿和工作态度之草率,令人瞠目!

    本书得以现在的面貌和读者见面,是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先生们的台爱,这不仅能正本清源,也免除这部稿件要被压在箱底遭虫蚀鼠啮的厄运。

    陈祖基

    一九九二年初夏于湖州

    ----------------------

    黄易迷OCR 黄金社区扫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