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第十二回 (第3/3页)

不大工夫,已作出来七八样海味珍馐。

    她停下手望着傅玉琪笑道:“菜已快做好啦!你快些把酒打开吧!”

    傅玉琪看着她烹饪海味的熟练手法,心中异常敬佩。

    心想机她几句,但因碍于师父和那白发道姑在侧,不敢肆意出口,只把两道眼神投注贞儿脸上,微微一笑。

    贞儿扮了一个鬼脸,脸上满是欢愉之色。

    好像她已从傅玉琪那眼光之中,获得了无限安慰,盈盈一笑,把那烧好的海味,分成三份,分送在三个大突岩上。

    傅玉琪打开了取来的一罈佳酿,登时酒香扑鼻,他虽是素不饮酒之人,亦觉着此酒浓香醉人。

    罗乙真闻得酒香,早已垂涎欲滴。

    倏然睁开双目,笑道:“琪儿,快给我倒碗酒来,瞎老儿已经十余年滴酒未进,现下闻得酒香,实难再忍馋涎!”

    傅玉琪依言倒了一大碗酒,送给师父。

    罗乙真举酒欲饮之际,忽见盛酒的那大碗中,反映出半轮残月,摇摆不定,数十年前往事,陡然间重现心头。

    他目光凝注在酒杯上,望了一阵,黯然一声长叹。

    这种意外的举动,只看得傅玉琪愣在一侧,进退不得。

    忽听那白发道姑吟道:“半世青春付一剑,满头白发尽相思……”

    罗乙真举杯一饮而尽,笑道:“冷笛一声伤往事,至今双目不看人……”

    白发道姑忽的展颜笑道:“昔年‘千愚书生’负气临去之际,声言要穷毕生津力,研创制服神剑、铁笛之学,现下他遗留的三部宝箓,传言已相继出世,只不知究竟落在什么人的手中?”

    罗乙真叹道:“那‘神龙’‘飞虎’两部宝箓,虽有出世之传,迄今未闻得落入什么人手,但那‘灵蛇’宝箓确已被‘九陰蛇母’莫优香得去,其间辗转易人,连经变故,只可惜我得讯较晚,又正在坐关之期,不能亲下黄山一行。首徒龚奇又遭人暗算,落得聋哑残疾,难托重大之事,只有派琪儿下山一行,并由他师兄随往相护,琪儿功力虽浅,但已尽得我七十二式“大罗笛招”之学,只要莫优香不亲临武昌,料想不致落败,哪知事出意外!‘九陰蛇母’派取宝箓门下,还带了一支罕见毒物‘金翅蜈蚣’琪儿被那蜈蚣腹毒喷伤,几乎送了性命,幸得遇上他父亲昔年两位知友相助,赴东岳求得‘东岳散人’的‘人面蜘蛛’疗好毒伤……”

    静心道姑接道:“我久闻‘东岳散人’唐一民生性怪癖,不肯和武林同道交往,岂肯以‘人面蜘蛛’相借?”

    罗乙真笑道:“天下事无巧不成书,如以唐一民生性而论,别说借他的‘人面蜘蛛’就是擅入他的‘红叶谷’中一步,也不肯替人稍留余地…。”他微微一顿,简略的述出了傅玉琪疗毒经过之后,又长长叹息一声,道:“琪儿虽得那‘人面蜘蛛’疗好‘金翅蜈蚣’腹毒,但只怕因此要引起‘东岳散人’的误会,看来此事仍难免一场纷争!”

    静心冷笑一声,道:“我久闻东岳唐门十三式伏魔剑天下无双,早已存心见识见识。他如真敢找上白象崖来,正好藉机会领教他一下伏魔十三式剑招绝学。”

    罗乙真笑道:“唐门十三式伏魔剑招,虽然驰誉武林,但如何能和你流云剑术相比?

    ‘东岳散人’虽然狂傲,但我料他还不敢真找上白象崖来。”

    在两人谈话之间,贞儿和傅玉琪早已藉机把酒菜分摆好三块突岩之上。

    罗乙真举杯笑对陆天霖、方云飞,道:“我们只顾忆谈往事,冷落了两位佳宾,瞎老头子先自罚一杯酒吧!”

    陆天霖、方云飞同时微一躬身,说道:“老前辈这等谦让,晚辈们如何敢当?”

    举杯就唇,一饮而尽,只觉满口浓香,直下丹田,不禁暗机好酒。

    罗乙真又斟满手中酒杯,笑对静心说道:“这杯恭喜你穷通了二师叔‘流云剑法’半世岁月,总算没有白白渡过,也堪告慰二位老人家在天之灵。”说完话,脸色忽现黯然,一举手又饮乾杯中佳酿。

    静心道姑也陪了一个乾杯,笑道:“数十年来心中疑窦,今宵间已思解透澈,眼下只余一事,我还不太明瞭,就是两位老人家,何以会在同日同时,双双飞升?”

    罗乙真微微一叹,正待答言…。

    忽听贞儿叫道:“人家辛辛苦苦做的海味,师伯连尝都不肯尝尝,早知如此,我就不做了。”

    陆天霖等听她一嚷,赶忙举起筷子,吃了两口,果是色香味美,不禁机不绝口。

    贞儿听几人交口称机,登时泛现满脸欢愉之色。

    静心道姑却回头望了她一眼,低声叱道:“十几岁的孩子了,怎么还是不懂一点规矩?

    再要多嘴,当心责打!”

    她脸上浮现的笑容,被师父一叱,立时消失,嘟起小嘴巴,静静的坐在一侧。

    罗乙真笑道:“贞儿这烹饪之术,的确是高明,自难怪她要嚷……”

    一面称机,一面又吃了几口,接道:“小小年纪有此手段,非有绝顶聪明,绝难办到,想她必已得你衣?传授了!”

    静心叹道:“这孩子聪明有余,定力不足,喜务旁学,博而不津,只怕难望大成!”

    罗乙真道:“年轻孩子,难免爱玩,俟其稍长,当可改正,以我看她天赋资质,都要比琪儿高出很多,再有十年,可期尽得‘流云剑法’秘奥。”

    静心微微一笑,道:“我昔年常听家师谈起大师伯的无极气功,最能使人消虑杂念,聚神专志,如果你肯相授,或可潜移她务杂本性。”

    罗乙真一叹接道:“如有必要,我绝不隐技自珍,只是女孩子不宜习这种内功,好在来日方长,也不必急在一时。”

    说罢,又喝了一个乾杯。

    静心一皱眉头,道:“你心中好像有事?”

    罗乙真道:“难道二师叔飞升之时,当真就没有遗言告诉你千愚师叔之能吗?”

    静心道:“那夜师父召我之时,已似难再支撑,勉尽余力,替我把‘流云剑法’中津奇之学,重又解说一遍‘奔雷三剑’还未讲完,人已闭目仙去,我当时本想去求大师伯相救,哪知在途中遇上了你,受你一番奚落,一夜间恩师仙去,知友变心,这两番打击,我哪里能受得了,回家去大哭一场……”话至此处,忽现腼沈之色,略一停顿,才接道:“当时我实在恨透了你,不止是你,就是大师伯,我也是一样的恨……”

    罗乙真道:“当时我对你冷酷神情,和那奚落之言,并非出自内心,实是恩师遗命难违,事实上,你到达白象崖下之时,家师已仙逝而去了,数十年来,这件事一直使我痛苦不安,几次想对你解释,一则不敢违抗恩师遗命,二则你对我仇意太深,见面后不容分说,就拔剑相向,而且招招都指向我要害重袕,迫得我不得不全力出手相抗‘神剑’‘铁笛’的招术本就在伯仲之间,我们的功力又是半斤八两,每次动手,总是要各尽全力相搏,才能保持均衡之势,别说给你解说误会了,只要我稍一分心,就得送命你神剑之下,本来生死之事,也不会放我心上,但因恩师遗言相戒,我不能一死了之,……”

    话至此处,陡然一顿,又喝乾一杯酒。

    笑道:“你是否还记得,有一次,我因想和你说话,出笛略慢,被你一剑刺破了我衣袖,从那次之后,我就改穿这百绽长衫了……。”

    静心微觉脸上一爇,笑道:“可是从那次之后,我也对你消去很多敌意……只是你以后却不去…”

    她本想说,你以后却不再去找我了,但说了一半,忽觉一阵羞意,竟难再接下去。

    要知静心道姑,虽已是六、七十岁之人,但她还是处子之身。

    数十年光陰,尽耗在习剑之上,很少在江湖上走动,见闻既然不多,心地亦甚纯洁,一生之中,留在她心目中的男子,只有“瞎仙铁笛”罗乙真一人而已。

    但见罗乙真微微一笑,接道:“自那次我被你刺破衣服之后,觉着留在这里,终非了局,我一想起过去奚落你的经过,就忍不住想去找你解释,几经思索,才决定离开黄山,我本想遍走天下名山胜水,以排遣愁怀,哪知在临行之时,忽然又动了一个念头,想我此次下山,行无定止,不知哪年、哪月,才会重返黄山,这最后一次,总得再去看你一次…。”

    那白发道姑忽然一笑接道:“你几时去看我的,我怎么不知道呢?”

    罗乙真道:“你正在凝神练剑,我又停身在六、七丈外,你自是不易发觉。”

    静心轻声一叹,道:“那时我心中正恨透了你和大师伯,想把恩师遗留的‘流云剑法’中那些津妙招术,早些学会悟透……”话至此一笑而住。

    罗乙真道:“你把那些津妙招术习悟之后,准备挫辱于我,是也不是?”

    静心道:“当时,我不止存心和你较量,而且还准备和钟师伯动手过招,哪知习练几天之后,忽然感到那剑招愈练愈繁杂,本来我早已学会了‘流云剑法’可是再按师父遗留口诀一练,竟是练得似通不通起来,一气之下,我就不再练剑,那找你和钟师伯的心愿,也只好暂时放下……”她微微一顿后,又接道:“以后我就开始习练师父圆寂时,口授的内功坐息之法,渐渐的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回想到师父临去时语重心长的遗言,只是其间几点疑窦之处,还是思解不出。”

    罗乙真道:“不知二师叔遗言说些什么?可否讲出来,让我也听听。”

    静心笑道:“就是你不追问,我也要讲给你听,这数十年来,我虽然大部悟解了师父遗言,但对昔年‘红花潭’论剑一事,却始终未能全部忆起,是以仍有两点疑窦,未能瞭然,不过那时,我正逐渐悟解师父遗说流云剑术的奥妙,心想在瞭然全部剑法津奇之后,再找你比试一场,雪了心头一点忿怒,再问你‘红花潭’论剑之事,哪知我内功愈进,愈觉‘流云剑法’博大深远,单是那奔雷三式,就耗去了我十几年的时间,但仍是无法悟透要诀,迫得我远走南海弥陀山,去找那妙光大师,和他印证剑术,费时八年,才算悟出‘奔雷三剑’妙用,可是,当我重返黄山之时,你又不在,找你比武心愿,既难实现,随又离山他往,游?

    在江湖之上,一面历练江湖,一面访查‘千愚书生’下落。有一年,我忽然想起了至亲骨肉的妹妹,思家之心油然而生,哪知回到故里一看,妹妹早已病故数年,只遗下一个四岁不到的女儿,我想到骨肉之情,就把这孩子收在身侧……想不到就这样一眨眼间,已是满头霜白!……”

    罗乙真微微一叹接道:“家师和二师叔仙去之时,我因年龄较长,知道较多,其间经过,实不忍述说出口,唉!只因千愚师叔一忿而去,害得两位老人家比武互伤……”

    静心圆睁双目,惊道:“什么?钟师伯和我师父,是比武互伤而死……”

    罗乙真仰脸一声长叹…!

    接着又道:“两位老人家功力是何等深厚?如非是比武互伤,怎会在同一时辰内双双仙逝?不过,他们比武目的,并非是争强斗胜,而是为研创制服千愚师叔的武功,不想失手互伤,而同归于尽!”

    静心脸上的颜色,由欢愉逐渐转变成沉痛之色。数十年前师父仙逝的诸般景象,又在她脑际中浮现闪过……月光下,可见她滚下来两行莹晶的泪水。

    “瞎仙铁笛”罗乙真知她在骤闻这段震惊人心的隐秘之后,异常悲痛,如果一句话不小心,可能立时引起争执。当下也不劝解,只是静静的坐着。

    月光照着浮满红花的平静潭水,四周插天的高峰上,不断飘传来松啸之声,几人都沉默的坐着,静寂得令人窒息。

    由于静心道姑的激动神情,使寂静中又充塞着一种紧张。足足过了一刻工夫,静心激动的神情,才逐渐的平复下来。黯然一叹,道:“数十年来,我一直未能思解出恩师陡然间仙去的原因,想不到这中间竟还有这样一段悲惨的经过,现在余下的,只有千愚师叔和钟师伯及家师之间的一点牵缠恩怨了,尚望罗师兄能把箇中经过情形,详尽的说一遍,以解我心中余下的一点疑窦。”

    罗乙真见她惊痛的神志逐渐清醒,才把心中一块石头放下。淡淡一笑,道:“这件事说来话长,其中原因,听去十分单纯,但如仔细的研究起来,却又十分复杂,本来我也不很明瞭其中经过,家师仙去之事,又很突然,时间迫促,自无法听他解说其中原因,幸得他老人家在仙逝数年之前,已有预感,把千愚师叔的为人性格,录记‘大罗笛招’注解后几页中,我才能瞭解诸般经过,也许家师在录记之时,只是一种心灵上预感,但却不幸被他老人家言中了,我尚记得开头写的几句是:‘黄山三友’之中,论才智首推三弟,悟性之高,当今武林之世,不作第二人想,如能得我‘大罗笛招’和二弟‘流云剑法’之学,以其才智,十年内当能有奇成,只是生性太过偏激,作为全以爱恶行之,如得‘大罗笛招’和‘流云剑法’武林中再无人能与抗衡。”

    静心忽然插嘴,接道:“六十年前‘红花潭’论剑之事,我虽已记不起来,但千愚师叔的形貌,我尚能记得一二,好像是一个文秀书生模样?”

    罗乙真道:“三师叔虽然号称千愚,但他的聪明才智,不但是家师和二师叔难以及他,就是百年来的武林俊彦,恐怕也没有一人能赶得上他……”

    话至此处,忽然一声长叹,紧接着说出一番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