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姬昌授命天师监军 说易解读无玄数象

    第二十二回姬昌授命天师监军 说易解读无玄数象 (第3/3页)

姬昌说道。

    “伏羲《河图》五行是顺生,为阴阳混合,向右顺方向旋转运行变化规律,是无为而治之道。无为不是无所为,而是道家的顺势而为,以阴滋阳之道。”姬昌说道。

    “大禹的五行是克生,是逆向向左旋转运行。取逆克之理,以阴克阳,中央土克北方水,北方水克西方火,西方火克南方金,南方金克东方木,东方木克中央土。克即治。是兵家和法家的根据,乱则治,所以大禹一生治水,治乱,是他一生经验的总结。也是兵家和法家的始祖。”姬昌说。

    “我姬昌的五行是向左向右旋转,是先天和后天同用,是相克相生可重复八次运行。”姬昌介绍自己的八卦学说。

    “那你的八卦叫什么名字?”下面的大臣中,不知道是哪位在问。

    “我的八卦是融合九宫,八卦,七星,,五行,四象,三维,两仪,混元,奇门,阴阳,象相,理数和数理的综合性的宇宙天体万物运行图,是抽象的三维宇宙空间立体图形,总卦为384卦爻。384卦以外的卜辞,我还在运行中。上古三坟有黄帝《黄帝内经》传世,伏羲有《伏羲八卦》,神农有《神农本草》,后面还有大禹《洛书》传世,我的八卦就把他总称为‘宇宙天体万物不停运转变化的易’,易即变,变即是运行运转,表示宇宙万物不停的运转远行,就叫《易经》吧。”姬昌抬高自己的身价,和上古大贤相提并论。

    “恭喜大王子《易经》传世。”众臣齐声祝贺。

    “谢大家抬爱,我的《易经》还有很多东西要进一步有待完善。”姬昌谦逊道。

    岐周公季历实现了控制天官的目的,姬昌出任天官之天师,主管祭天。自己做了自己的上帝。

    姬昌正准备收场,又有一人站出,是横生,横生问:“大王子,请问五行混元是否可破?”

    姬昌笑道:“阁下就是大破程蚺将军的混元两仪阵的横生?你问得好,你的名字已经告诉你这个答案,你父亲一定是个道行高深莫测的高手,请问你父亲是从事那行的?”

    “家父是个郎中,在民间乡里为大家看病和采药。”横生说道。

    “他怎么称呼?”姬昌问。

    “家父单字一。”横生说。

    “横一。妙,高人,大贤,等回头你把他请到我的府中,我要和他单独聊聊。”姬昌说道。

    “诺。”横生应道。

    “你父亲名叫横一,你叫横生,你父亲已经把混元破了,难怪你能破程蚺的混元加两仪阵法。是你父亲告诉你的?”姬昌问道。

    “家父只告诉我,遇圆用横则生。”横生说道。

    “妙,妙,横一则生,一则生,横一,横是一,一是横,混元中含一,可他在混元中没有生成,阴阳两极,即为南北两级,两极要后天人为相连才成一,则一生,一生则圆破,一生则为二,二生三,三生众,众生。你父亲是五行八卦之高手,能懂得个中奥妙无穷之真谛者,天底下不会有十人。何为一生?这就是一生。如何破宇宙混元,唯有一生,方可有众生。”姬昌说道。

    “你父亲不但是五行八卦之高手,还是位医道之高人大贤。”姬昌赞许说。

    “小生还真地不知道家父有如此大的能耐。”横生说道。

    “从你父亲从事郎中行医来看,如我没料错的话,你父亲行医内科必以草药熬蒸,以服药为主,其他附之,我可以断定,你父亲的师傅是个道人,你父亲是道家门徒。”姬昌肯定的说道。

    “大王子说的对,我父亲的师傅是秦岭山上的道人,名叫草根道人。”横生回道。

    “秦岭山上的道观,还有哪些道人?”姬昌问道。

    “老道人叫禅让道人,还有禅定道人,顺生道人,无为道人,德行道人,真元道人,丹童道人,苦行道人。其他人我就不知道了,只知道这些老的道人。”横生答道。

    “好,高人云集,你明天带我去秦岭去拜见这几位高人。”姬昌说道。

    “冒昧的问一下大王子,你没见到他们,你怎就知道他们就是高人,我见过他们,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怕你失望而归。”横生说道。

    “我说他们是高人是有原因的,一个不懂真经的人怎会起真经的名字,他们几个人的名字你可知道什么含义?”姬昌问道。

    “小生不知,请大王子赐教。”横生施礼说道。

    “那我得先讲讲道的来源,然后你就知道他们的名字就代表高人的意思,诸位同僚,想不想听?”姬昌说道。

    “想听。”群臣附和道。

    “道分两道,一道为德道,一道为医道,目前道家大多数为两道之合道,也有分道扬镳(biao)之高人,另立学说。”

    “大商子民,包含周人,崇尚三皇时代的人很多,因为大家都知道,三皇时代是个共产的原始社会,是理想中的以血缘关系为主导的社会,他们崇尚无为而治,何为无为,无为即顺生,顺其自然的生存法则,不要违背生存的规律,以礼相待,崇尚礼制,道德,不主张法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再予以惩罚。所以就产生了无为,无为是伏羲五行八卦的顺生,顺其自然,追捧道法自然之理,不违背自然规律,属于阴阳相补相生的运行规律。《黄帝内经》中黄帝与岐伯就阐述了阴阳相补相生的道理,《四气调神》,《生气通天》,《阴阳应象》,等的具体阐述,表明以阴补阳,顺生之道,而黄帝内经,岐伯之答为医道之本,医术,草本,为医病之道,阴阳滋补为养生之道,医道后来便分成医生,草本制药,和阴阳五行顺生的养生之道,医生是医术,制药为炼制草药的门道方法的门道,医术和制药门道合称为医道,有的医生只看病不制药,有的医生医术看病的同时还采药炼制草药,后来还有的人只制药不看病,制药的人便成为专门的行业,而看病的同时还采药炼制草药的医生,通过长期的行医和研究与发现,炼药和养生很重要,药可药到病除,养生可长寿免疫强身,内外调息,岐伯的阴阳养生之道很管用,便开始慢慢的向炼药和养生方面转移,制药为医之道,养生为阴之道,在养生的顺生之道中,岐伯说的顺,即顺其自然的生活规律,饮食与生活的节制,作息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妄事操劳过度,所以能够做到形体与精神上两项兼备,这样可活到百岁的寿命。而现在的人就不一样了,好逸恶劳,醉生梦死,大醉之后又过度房事,纵情享受,因而竭尽精气,散失真元,不知把持元气充沛,不知到精气神的重要性,只顾一时之快活,违背了养生之道,在加上作息上没有一定规律,所以人活到五六十岁就开始老了。”

    “有的医生知道岐伯所说的养生的奥秘,便开始修心养性,觉得确实如此,一传十,十传百,有的医生开始走极端,为了长寿,守住真元,不结婚,不近女色,不破身,以达到长生的目的,他们确实做到了,色即空,色从来没有过,空白记录为色空。长生是他们追求目标,守住真元是他们宗旨,寻求长寿之方是他们的永不休止的方向,到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炼药,养生,坚守不渝,便成为真正的道,世人称他们为道人,道家。人数多了,后来发展为道教,派别。道教的教义就为崇尚道德,崇尚禅(shan)让,崇尚无为而治,崇尚道法自然,崇尚逍遥自得。追求长生,追求炼制丹药来延长寿命,又通过养生之道来调理身体机能,以禅(shan)定为要旨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现在你知道禅(shan)让道人,禅(shan)定道人,顺生道人,无为道人,德行道人,真元道人,丹童道人,苦行道人都是干什么的吧?都是高人。”姬昌解释一大通。

    “小生知道了道家原来是根据岐伯所说的医道之医术,炼药,阴阳五行养生而演变来的啊。难怪他们都会医病。不过小的想不明白的是,崇尚无为而治,顺生自然,崇尚道德礼制,这都是好事,可他们不知道满而自溢的道理?何况他们都是医学界的高人。这些人的名字道号具体什么意思,小的还是不大清楚,望大王子教诲。”横生说道。

    “他们为了长寿,还怕脸上长疙瘩?他们是医生出生,他们研究了固精术和道家回春术,还有很多,总归他们自己有自己解决的办法。至于他们的道号表达什么意思,我就讲一两个,禅让道人,是德学高人,他崇尚礼德,我们是礼仪之邦,德为先,古代帝舜有九德,帝尧禅(shan)让于舜,舜禅让于禹,夏朝之前五帝时代是天下为公,禅让制度,贤者为领袖,夏朝开始世袭制,变为家天下,所以禅让道人是表达禅让之礼,崇尚天下为公。礼仪之本是让,德之本是仁,让是行为,行为为道,所以叫道。仁德和礼仪的行为叫道德。道德败坏,是说德的行为不好。道家与德家合二唯一,道教的行为要求都是很高的,形象都是很清高。也就是说他们道德行为标准比较高。”

    “而禅(shan)定,不是禅(chan),禅(chan)定和禅(shan)定都是静坐的意思,读音不一样,(禅chan那是梵语音译,佛家用语)。禅(shan)定是道家。禅还表示道家礼仪,让,不争,隐居,礼让为先,独行其道之意,奉行道德、医道、阴阳五行、八卦顺生之养生之道,隐居山林,独自修行。道其实是天体宇宙万物的运行之运行原理之道理,人类社会公共遵守的社会运行的公共之道理,是万物能够保持运行的共性道理。道和德是我华夏族的本土文化。道与我姬昌的易是异名同理。”姬昌解释说道。

    季历听了儿子姬昌所说的话,豁然贯通,“原来我师傅凡山子所说的道,原来已经不是道家之道,已经出道,以一破道。还采用大禹的相克五行,乱则治的相克后生的原理,综合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终于搞明白了,天道之理,不能用一家之理,不同时机,不同社会状况,就用什么道法,师傅把天道七术传于我,肯定有他的道理,现在明白了,师傅要我用仁德之道来立足,用义之道来发动破的势力,用乱则治的相克之术来平定天下,破则立,立之后顺势无为而治,于民休养,休养之间用法制和礼制来教化管束人们,保持天下太平,人民安康乐业。确实如此。师傅把医道传于雍医子,把采药的《草本经》给了大师兄龙湖子,龙湖子没有去炼药,而去传道,做了天下第一大司学,把炼药的《草本经》传给我儿子姬昌了,看来姬昌也不会去炼药,所以这小子把《凡山子草本经》给普及了,让更多的人受益,不知现在的山子药铺怎么样了。”岐周公思量道中奥妙无穷。

    姬昌显摆得差不多了,退潮。

    众臣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