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回 庙堂立法明剑高悬

    第一百七十五回 庙堂立法明剑高悬 (第3/3页)

担当卜筮或者太史职位,这不就结了,让大家皆大欢喜。穆王心里有数。

    鲁国魏公得知周礼要修改,于是进谏道:“周礼乃先祖周公所定,如果要修改,得征询周公的意见”。

    穆王令周公后人祭公去回复鲁国公的进谏:“一个杀兄贱位之人,还可谈礼?(鲁魏公杀鲁幽公而贱位为魏公。)再说,周公当年逃亡荆楚,成王看在太姒的面子上不计其过,而让他保住晚节,朕现在打败荆楚,安定了天下,是否要追究当年周公逃亡荆楚的隐情?再者,周公摄政七年,于第六年始组织人员修订武王《王制》和分封制度,周公也就是做了最终的审核,签了‘同意’二字而已,无一条《周礼》是他亲自制定,就像朕要修订法典,可法典中没有一条条款是朕拟定的,也故,尔等提醒了朕,朕定的这部法典就叫《吕刑》,以此来表明谁制定的法典。顺道也一并告知鲁魏公。”

    “另,鲁国所设明堂,用来祭祀周公,自昭王于鲁国内乱,其杀兄即位时,昭王颁布鲁国停止使用王乐,此召将一直沿用下去,不得更改,也不得私下使用,违者,按照叛逆罪论处。朕再次下诏,鲁国所设明堂仅为周公后人祭祀周公之所,不作他用。周公封国为公爵,百里之国,如有超过部分,将以未来新定法典《吕刑》按章bàn li。如有后世之人乱改历史,装点鲁国门面,为周公鼓吹者,待他下了地狱之后,朕也将令阎王追究他的以文乱法责任。”

    鲁国公得到这个传令,傻了,后悔自己太多管闲事,祭公也责怪他,不要提先祖周公那些不光彩的事情,就是摄政者这三个字,也是隐含篡位之嫌,三监之乱,也表明周公专政,而不能采用共同议政的先进制度,阻碍了社会发展,都不是很有面子的事,你再怎么鼓吹周公,表明什么?目的什么,让人多思,多思无益,以后少惹穆王,他的老八骏马虽然死了,可他的新八骏马也是千里马,说到你这就到你这,你不要以为他不会来。

    远处传来画外音,穿越时空而来,一位后世之人当过鲁国司寇的孔大夫就被穆王的诅咒给报应了,身为鲁国人的孔大夫,不得不说鲁国是周礼的发源地,而不是王畿之地,这样他才能站住脚,其实也许他心里很敞亮,但他不得不这么宣传和鼓吹,目的和原因,也许是身不由己,也许是出于无奈,也许是文学中的假借手法,以达到一定某种目的,他虽被后世之人称之为圣人,可他在当时也要吃饭的,甚至连饭吃也没有,他也是梦想成为一名有为的士大夫,东奔西走,尽管他当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在为生计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好选择用周礼来混碗饭吃,周礼在当时已经几乎被所有诸侯抛弃,而他要宣扬周礼来维持生计,只好扛强悍的鲁国的先人周公的牌子,来招摇过市,以便得到鲁国的支持。他至志,也许就是穆王的那句咒语的报应,这是他的强劲死对头宋国宰相墨大夫如是说。

    墨大夫说他的坏话还很多,墨大夫讽刺孔大夫说:“你是宋国人,宋文公号称文公,就要以文定天下,而你号称一代文圣,却扛着礼制的幌子和借口寻求礼乐,东奔西跑,而不敢相文于自己的祖国宋,而言礼崩乐坏,言行不一,何为君子?更不谈圣人,几百年的老套之礼乐,礼不崩,乐不坏,社会如何进步?哪些框死人的制度,如同裹足不前,如何进步?男女为何就不能同路?”

    墨大夫还有一句更为让孔大夫无地自容的话:“为《易经》注文,而终身不谈《易经》者,还感叹说:‘若假借生命还可延长十年,还要为《易经》为伍。表里不一之人,何能为师。”墨大夫决意弃师,另立门户。墨大夫也学过孔学,但是后来坚决抛弃了,另立门户,这是后话。

    穆王这段告诫鲁魏公的话,一经传出之后,无人再敢打进谏阻止修改法典的主意,也没人敢在私下里说三道四,而穆王也借此改了一些规矩,穆王表态说:“朕的上下言路畅通无阻,随时可以觐见,就连为臣者之礼,不可当面指责王者,这一条也可打破,什么数次不听劝谏,就可离开朝廷,离开王者而去,三谏不听而逃,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你逃到哪里去?何况你的劝谏是否只代表你个人意图,还是代表天下大众人民的心声,谏从何来?出发点是什么,先得考证一下,然后才能听取,既然你们不负责任的选择逃避来解决办法,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是不可委以重任之人,朕就满足尔等的选择,凡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自己的宗庙的大夫,上交祭器之后,于边境之处哭上几个月,国家就像你的父母,对待对不听劝阻的父母放弃不管,为表示你对父母劝阻的孝心,得穿上孝衣,除去衣边,穿上没有鞋鼻的草鞋,更不许接近女色,最少也得哭上三个月以上,根据官位的大小来定时间的长短。然后方可离去。”穆王以此来表示对法典的修改的决心。穆王心里对子女劝阻父母不是之后,父母不听子女劝阻,子女用大哭表示伤心之后,放弃不管父母,这一条,也是很有成见,认为这样的子女也是不负责任,也是不孝的一种,解决办法不止这一种,以解决办法为办法,才为最佳办法,才是可取之法,而不是选择逃避,不管了之,穆王痛恨这类人。

    穆王四十五年,齐国齐乙公吕得薨,在位四十四年,其子吕慈母继位,年号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