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术方法

    三、战术方法 (第2/3页)

有"选锋"的。孙膑还认为,挑选出的精兵("篡卒")与一般士兵("众卒"),在战术上应该有明确的分工,互相配合,协同作战。他说"篡卒力士者,所以绝阵取将也";"众卒者,所以分功有胜也。"(同上)显然,"篡卒力士"的功能是破敌阵,擒敌将;而"众卒"的功能则是助威呐喊,追击逃敌,巩固胜利的成果。孙膑又论述,当进攻敌人"略甲"之时,在某种情况下,应该"以众卒从之,篡卒因之"(《略甲》)。这里虽然因为竹简残缺,无法知道其具体内容,但是"篡卒"和"众卒"分为两部,它们出击的时间有先有后,担负着不同的作战任务,则是十分清楚的。

    ① "卒"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周制百人为卒。但从下文"五"卒而有"三千人" 来看,此"一卒"即为一队,当有数百人。

    (四) 在运动中歼敌

    春秋以前,一般多进行车对车的阵地战。春秋后期,步兵和骑兵开始发展,运动战逐渐兴起。孙武就提出过"避实而击虚"、"善动敌"、"攻其所必救"等进行运动战的主张。吴起也提出过这样的战术:"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然后"设伏投机,其将可取"。他强调:"奔走可击,勤劳可击","涉长道后行未息可击,涉水半渡可击"。(《吴子·科敌》)对于"敌众我寡"的情况,吴起主张"避之于易(平地),邀之于厄"(《吴子·应变》),即把敌人引诱到险狭之地,给予迎头痛击。

    孙膑吸取了上述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打击敌人的战术,并加以进一步的发展。他说:"隐匿谋诈,所以钓战也";"伪遗小亡,所以饵敌也。"(《官一》)就是要想方设法,把敌人引出坚固的堡垒,从而打击之。当"我车骑则众,人兵则少,敌人十倍"时,孙嫔认为:"击此者,慎避险阻,决而导之,抵诸易"(《十问》),即把敌人引导到对我有利的地形,冉进行决战。当"敌人保山而带阻",我无法接战时,孙膑主张"击此者,??攻其所必救,使离其固","施伏设援,击其移庶。"(同上)这是攻其他要害部位,引出敌人去救援,再设伏狙击的办法。孙膑经常强调:"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不得息,饥渴不得食"(《善者》);"远揄之,敌倦以远??"(《策略甲》);"??使劳,三军之上可使毕失其志。"(《客主人分》)这里有许多竹简残缺不全,但他要调动敌人,使其趋远、劳累、倦病的意思,还是十分明显的。在运动中狙击敌人时,孙膑又主张要打歼灭战、而不要打击溃战。他说:"战之道,有多杀人而不得(俘获)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营舍、地盘)者,有得舍而不得将军者,有覆军杀将者。故得其道,则(敌)虽欲出下可得也。"(《月战》)在上述四种战争情况中,前面三种虽然有"多杀人"和"得将卒"等战果,但还没有使其全军覆没,对敌人的打击都比较小,只有最后一种对敌人的打击最为沉重。显然,在孙膑看来,对敌作战"覆军杀将"是最理想的结果,是"得其道"的表现。

    这种在运动中歼敌的战术,孙膑不但在理论上阐述得相当细致,而且亲自运用于战争实践。他所指挥的桂陵、马陵二次大战,都是成功的运用这种战术的典范。在桂陵之战中。孙腹攻魏而救赵,使魏将庞涓"弃其辎重,兼趣舍而至"。结果,孙膑在魏军匆忙行进中设伏拦击,大破魏军而"擒庞涓"。马陵之战时,孙腹又用诱骗的办法,使庞涓"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在魏军急速追击途中,孙膑于"旁多阻隘"处"夹道而伏",困"尽破其军",杀庞涓而"虏魏太子申以归"(《史记》本传)。

    这两次战争,孙膑都在运动中歼敌,取得了"覆军杀将"的战果。

    (五) 注意地形条件

    历来兵家都十分重视地形对战争胜负的作用。《孙子兵法》中有《地形》、《九地》、《行军》、《九变》等篇,对什么地形应该如何处置,作了细致的研究。孙膑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认为战争的指挥者应该"困地之利"、"下知地之理";要根据地形条件的变化而调配作战的兵种,"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在战时必须先占据有利地形,"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八阵》)。他特别强调:"患兵者,地也;困敌者,险也。故已三里沮洳(泥泞的沼泽地)将患军,??涉将留大甲(大批战车甲士),??壁延(城壁延道)

    不得者,渠塞(沟渠隘塞)也。"(《威王问》)他把地形的阻隔,看作妨碍军队取胜的首要因素;又把地形的险峻,作为困住敌人手脚的主要条件。可见他对地形在战争中作用的密切关注。

    为详细阐述战争中各种地形的优劣及其处置方法,孙膑并撰有《地葆》一个专篇。其主要意思大约有下列几点:

    (1)要经常处于阳面和笔直的大道上,不要停留于阴面和弯曲的小路上。他说:"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者为纲,术(弯曲的小路)者为纪。纪纲则得,阵乃下惑。直者毛产,术者半死。凡战地也,日(阳光〕其精也;八风将来,必勿忘也。"这与孙武所说的"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很有些相似。除了注意阴阳曲直,还要观察风向。"八风将来",这对战争的顺利进行也是有影响的。

    (2)遇上不利的"杀地",应赶快离去。他指出:"绝水、迎陵、逆流、居杀地、迎众树者,均举(离去)也,五者皆不胜。""五地之败,曰:溪、川、泽。斥(盐碱地)①;五地之杀,曰:天井、天宛(四周高中间低之地)、天离(即天罗,草木茂盛之地)、天隙(两边峭壁中间深凹的狭长地带)、天招(即天陷,低洼泥泞之地)。五墓杀地,勿居也,勿□也。"这也是承袭《孙子·行军篇》的论述而有所补充、发挥。

    (3)比较五种对作战有利的地形,依次是:"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陈丘胜林平地";比较五种对作战有利的草地,依次是:"藩(草木茂盛)、棘(荆棘丛生)、据(草木似篱笆)、茅(野草较高)、莎(野草较低)"。

    (4)春夏不要下到低处,秋冬不要登到高处。他说:"春毋降,秋毋登。"显然,春夏因为雨水多,下到低处易被雨水所灌,且对作战不利;秋冬雨水少,登到高处易被断绝水源而受困。

    上述对各种地形及其处置方法的分析,丰富了军事地形学的内容,颇有借鉴的价值。

    ① "五地"下仅列四种地形名称,应脱一字,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说: "疑溪下脱谷字。"当是。

    (六) 运用阵法攻守

    作战时军队所列的阵法,很早以来就开始讲究。《司马法》中就有"因敌令阵"(《定爵》)、"定行列,正纵横"(《严位》)等规定;《孙子兵法》在《势篇》、《九地篇》中,讲述了"纷纷坛纭"、"浑浑沌沌"以及"常山之蛇"等各种阵法。但这些都比较零星简单。孙膑则根据当时战争发展的情况,对阵法的种类、用途及其应当注意的要领,作了详细的系统的总结。

    依孙膑的论述:"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