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百二十二

    卷之二百二十二 (第3/3页)

、江南总督尹继善奏称、淮徐海道黄兰谷、总理铜、萧等处、水利工程。漫不经心。从未亲身一到。以致承修之员。任意草率偷减。甚属旷误。应请旨严加议处等语。黄兰谷著交部严加议处。其淮徐海道员缺。著徐州府知府庄亨阳补授。徐州府知府员缺。著内阁侍读定长补授。

    ○大学士鄂尔泰等、议覆御史李清芳奏称、钱法一事。鼓铸全赖铜觔。粤东前年开采官价。定以每觔一钱。后因商人工本不敷而止。现广东、福建、俱开炉鼓铸。而铜觔皆从滇省运至。所费不赀。倘因时制宜。令其工本敷裕。则楚粤近地所产。省费何啻数倍。应如所请量加。俾商人踊跃赴公。官铜自无匮乏。至摺内称、每铜百斤。输纳正课二十斤外。一半官买。一半听商自卖。则民用有资。私毁之弊自绝。查民间铜觔果多。自不肯犯法。私毁。况现在原不禁商售卖。所奏应无庸议。从之。

    ○赈恤四川成都府属各州县、被水灾民。并缓徵本年额赋。

    ○甲寅。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户部议覆、山东巡抚喀尔吉善奏称、各省举人会试。向设车价银。在各州县地丁项下。解司匀给。而新中举人花红公宴等银。于各州县地丁项下。自行支给。该处中式人多、则所给者少。人少、则所给者多。如无中式。解司充饷。未免多寡不均。请照会试车价例。通计一省匀给。如该处中式人少。将余银协济不足之处。应如所请。从之。

    ○广西布政使唐绥祖、以擅动库帑。假公渔利革职。调西安布政使帅念祖、为广西布政使。以户科掌印给事中慧中、署理西安布政使印务。

    ○乙卯。太祖高皇帝忌辰。遣官祭福陵。

    ○上诣奉先殿行礼。

    ○谕、各省科场怀挟之弊。朕已降旨。令各该省监临提调。照京师今年之例。严行搜检。务使诸弊肃清。以襄大典。嗣后每科、有无怀挟若干人。俱著该督抚具摺奏闻。

    ○兵部左侍郎舒赫德奏、科场额中举人一名。向止录取科举三十名。嗣后增至六十名。近来部议、增至百名。本为江浙人文较盛。故宽以收之。至中边小省。固有不同。不得滥取以足额。请照百名之数。递加裁减。得旨。此奏是。大学士九卿议奏。寻议、直隶、江南、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六大省。每举人一名。录科八十名。山东、河南、山西、广东、陕西、四川、等六中省。每举人一名。录科六十名。广西、云南、贵州、等三小省。每举人一名。录科五十名。顺天中式满合二字号、共四十一名。奉天夹字号四名。宣化旦字号四名。长芦等处卤字号一名。南北皿字号七十八名。中皿字号、每二十卷、中一名。以上各字号。现应试人数、虽属无多。亦应令该学臣、及监臣等、严加考试。务取三场精通。方准录送。即应试人多。亦不得过八十名之额。至满合二字号。除已经科试录取、照册咨送外。其未经科试者。学臣凭文录遗。一并造册咨送礼部。转行兵部。考试马步箭合式。方准一体入场。外省督抚等衙门。亦不得复行大收。从之。

    ○丙辰。上诣皇太后宫问安。

    ○丁巳。万寿节。上诣大高殿、寿皇殿、行礼。

    ○遣官祭太庙后殿。

    ○遣官祭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东陵、景陵、泰陵。

    ○遣官祭显佑宫。东岳庙。城隍庙。

    ○诣皇太后宫行礼。

    ○御太和殿。王以下文武各官。进表行庆贺礼。

    ○戊午。谕军机大臣等托庸参唐绥祖本内。有铜觔、铅觔、粟米三案。朕询问杨锡绂、据杨锡绂称、唐绥祖曾经禀知巡抚。通融办理等语。是以朕将此案。改交那苏图查审。尔等可寄信与那苏图、令其秉公审理。

    ○吏部议覆、署广西巡抚托庸疏称、新设之思陵、及上下冻。二土州吏目。阅俸已届三年。报满日、即委员前往交代。照例彻回内地咨部候升。应如所请。二土州吏目。准作沿边烟瘴、水土最为恶劣之缺。如遇缺出、该督抚于内地对品人员内。照例拣选咨部调补。三年俸满。彻回内地候升。从之。

    ○兵部遵旨议覆、川陕总督公庆复奏称、沿边关隘要缺。未便将保举之参游都守千总等员。同时给咨赴部引见。以致委署乏员。请嗣后将内地人员。分作二班。边远、分作三班。陆续调署。给咨送部。再、川陕从前候补守备。人多缺少。现在壅滞。且题补之缺。分用满洲。再加豫保之员。则候补者更难得缺。并请斟酌变通。分缺补用。应如所请。其分用满员之陕、甘、二省。及四川松潘一镇。守备缺出。第一补用满员。第二掣用豫保千总。第三四五题请候补人员。至川省并无分用满员之营。守备缺出。第一归豫保千总。第二三四归候补人员。从之。

    ○兵部侍郎舒赫德奏、科举之制。徒尚空言。不适实用。墨卷房行。转相抄袭。经义各占一经。拟题应试。表判策问。亦皆豫拟成文。随题敷衍。请探本清源。别求遴选真才之道。得旨。大学士看。寻议、科举之法。自明至今。皆出时艺。穷其流弊。诚有如舒赫德所奏者。然谓时文经义表判策论。皆空言剿袭。无适于用。此正不责实之过耳。夫时艺所论。皆孔孟绪余。作文者必于圣贤义理。融会贯通。而又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然后得称佳文。虽曰小技。而文武经济之才。皆出其中。未尝不适实用也。乃因积久弊生。不思力挽末流之失。而转咎立法之非。不亦过乎。即经义表判策论。苟求其实。亦岂易副。今若著为令甲。经文与四书并重。其余必淹贯词章而后。可以为表。必通晓律令而后可以为判。必论断有识而后可以为论。必通达古今而后可以为策。凡此、皆内可见本原之学。外可验经济之才。何一不切于实用。倘必变今之法。行古之制。如乡举里选。法非不良。但上以实求。保无下以名应。若乃无大更改。而仍求之语言文字之间。则论策今所现行。表者赋颂之流。是诗赋亦未尝尽废。至于口问经义。背诵疏文。如古所云帖括。则亦仅资诵习。而于文义多致面墙。其余若三传科、史科、以及明法、书学、算学等。或驳杂放纷。或偏长曲技。尤不足以崇圣学而励真才。惟惩循名之失。求责实之效。由今之道。振作而补救之。而司文衡、职课士者。果能力除积习。杜绝侥幸。将见文风日盛。而真才日出矣。盖立法取士。不过如是。无事更张定制为也。得旨。所议是。

    ○己未。上奉皇太后幸悦心殿进宴。

    卷之二百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