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第1/3页)

    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盛冬铃注译 梁孝王武者,〔1〕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2〕【注释】〔1〕“梁”,汉诸侯王国名,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当时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开封、通许以东,永城以北,山东曹县、嘉祥以南和安徽砀山、亳县等地,共四十余城,且多大县。〔2〕“窦太后”,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人,吕后时入宫,后为汉文帝皇后,生景帝、梁孝王和长公主嫖。景帝即位后被尊为太后,卒于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一二九年)。

    孝文帝凡四男:长子曰太子,是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参;次子胜。〔1〕孝文帝即位二年,〔2〕以武为代王,〔3〕以参为太原王,〔4〕以胜为梁王。二岁,徙代王为淮阳王。〔5〕以代尽与太原王,号曰代王。参立十七年,孝文后二年卒,〔6〕谥为孝王。子登嗣立,是为代共王。〔7〕立二十九年,元光二年卒。〔8〕子义立,是为代王。十九年,汉广关,〔9〕以常山为限,〔10〕而徙代王王清河。〔11〕清河王徙以元鼎三年也。〔12〕【注释】〔1〕“胜”,《汉书·文三王传》作“揖”。〔2〕“孝文帝即位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3〕“代”,诸侯王国名,都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内外长城间地及长城外的东洋河流域。〔4〕“太原”,诸侯王国名,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西繁峙、代县、宁武以南,吕梁山以东,昔阳、太谷、灵石以北地区。〔5〕“淮阳”,诸侯王国名,都陈(今河南淮阳),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县地。〔6〕“孝文后二年”,公元前一六二年。〔7〕“共”,音g#ng,通“恭”,谥号。〔8〕“元光”,汉武帝年号。元光二年为公元前一三三年。〔9〕“汉广关”,指汉武帝元鼎三年东移函谷关一事。函谷关本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关以西称“关中”、“关内”,是首都所在的畿辅之地。当时楼船将军杨仆是宜阳(今河南新安南)人,他耻为“关外民”,上书请求将函谷关东移,愿用自己的家财负担迁关的费用。武帝也正想扩大关中的地域,就批准将函谷关东迁三百里,新关故址在今河南新安东。〔10〕“常山”,本名恒山,因避文帝讳改称常山,位河北曲阳西北,为五岳中之北岳。〔11〕“王”,音w4ng,用作动词,为王。“清河”,诸侯王国名,都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和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地,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和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12〕“元鼎”,汉武帝年号,元鼎三年为公元前一一四年。

    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谥为梁怀王。怀王最少子,爱幸异于他子。其明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梁王自初王通历已十一年矣。〔1〕【注释】〔1〕“通历”,把在不同封国为王的年数通加起来计算。

    梁王十四年,〔1〕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国。二十一年,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崩。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2〕上与梁王燕饮,〔3〕尝从容言曰:〔4〕“千秋万岁后传于王。”〔5〕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6〕吴楚先击梁棘壁,〔7〕杀数万人。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8〕以距吴楚。〔9〕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10〕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明年,汉立太子。〔11〕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12〕西至高阳,〔13〕四十余城,皆多大县。

    【注释】〔1〕“梁王十四年”,即文帝前十五年,为公元前一六五年。〔2〕“上”,指汉景帝。〔3〕“燕饮”,在内廷宴饮,只叙亲情,不行君臣之礼。〔4〕“从容”,闲逸舒缓。“从”,音c#ng。〔5〕“千秋万岁”,“死”的委婉说法,多用于帝王。〔6〕“吴楚齐赵七国反”,景帝前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朝廷采纳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王封地以强本弱枝,巩固中央政权,吴王刘濞(b@)、楚王刘戊约连胶东王刘熊渠、胶西王刘卬、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等起兵对抗,史称“吴楚七国之乱”,后被汉将周亚夫等讨平。其事详见本书《孝景本纪》、《绛侯周勃世家》和《袁盎晁错列传》的有关记载。由于胶东、胶西、淄川、济南四国是割齐国地设置的,所以这里统称为“齐”。〔7〕“棘壁”,聚邑名,故地在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是一个军事要塞。〔8〕“韩安国”,字长孺,成安(今河南民权东北)人,当时是梁国的中大夫;武帝时先后任北地都尉、大司农、御史大夫,又曾摄丞相事,一度因病免官,又复起为中尉、卫尉、材官将军,与匈奴战失利,郁结愤懑,于元朔二年(公元前一二七年)呕血而死。详见本书《韩长孺列传》。“张羽”,楚相张尚之弟。楚王刘戊与吴王刘濞连结谋反,张尚劝谏,被刘戊杀害,张羽在侠士郑庄的帮助下逃到梁国,梁孝王用之为将。〔9〕“距”,通“拒”。〔10〕“太尉”,官名,是当时最高级的武职,掌管全国军政,秩万石,为三公之一。“亚夫”,周亚夫,汉初功臣绛侯周勃之子,初为河内太守,文帝后二年(公元前一六二年)被封为条侯,曾任将军,以治军严肃著称;景帝初为车骑将军,又由中尉升任太尉,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拜丞相,因反对废栗太子,被景帝疏远,称病免职;景帝后元年(公元前一四三年)被诬谋反,在狱中绝食呕血而死。详见本书《绛侯周勃世家》。〔11〕“汉立太子”,此太子为景帝长子刘荣,即后文之栗太子。〔12〕“泰山”,汉郡名,治所在奉高(今山东泰安市东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长清以南,肥城以东,宁阳、平邑以北,沂源、蒙阴以西地区。〔13〕“高阳”,聚邑名,属雍丘县,故地在今河南杞县西南。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1〕于是孝王筑东苑,〔2〕方三百余里。〔3〕广睢阳城七十里。〔4〕大治宫室,为复道,〔5〕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6〕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7〕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8〕入言警。〔9〕招延四方豪桀,〔10〕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11〕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12〕公孙诡多奇邪计,〔13〕初见王,赐千金,〔14〕官至中尉,〔15〕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16〕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注释】〔1〕“胜”,音sh8ng,尽。〔2〕“东苑”,地在睢阳城东,故名。苑,畜养禽兽,种植花木,并建有宫殿以供帝王游赏行猎的园林。〔3〕“方三百余里”,此极言其范围之大,不一定是实指。〔4〕“广”,扩大。〔5〕“复道”,即阁道,楼阁间架空的通道,相当于现代所谓天桥;因其同地面上的通道上下重复,故名。〔6〕“连属”,前后连结。“属”,音zh(。“平台”,睢阳东北梁王离宫所在之地,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北。〔7〕“骑”,音jì,一人一马为一骑。〔8〕“跸”,音bì,指天子外出,一路戒严,禁止行人通行。〔9〕“警”,汉初叔孙通制定的礼仪规定,宫中皇帝坐车每有行动,侍从人员要依次传递,高声呼“警”。〔10〕“桀”,通“杰”。〔11〕“山”,指崤山(在今河南洛宁北)或华山(在今陕西华阴南)。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为“山东”。“游说之士”,周游各地,向诸侯权贵陈说政见或出谋画策以求得到赏识和重用的策士。“说”,音shuì。〔12〕“齐”,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区,战国时属齐,汉时仍沿称为齐。〔13〕“奇邪”,奇异诡秘,出人意想。〔14〕“千金”,黄金一千斤。汉制一斤约当今二百五十八克。〔15〕“中尉”,此指王国中尉,是主管国中军事的武职官员,秩比二千石。〔16〕“巨万”,万万,亿。“百巨万”,百亿。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1〕迎梁王于关下。〔2〕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3〕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4〕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5〕与汉宦官无异。〔6〕【注释】〔1〕“节”,符节,使者所持用以表示身份的信物。“乘舆”,天子的坐车。“乘”,音sh8ng。“驷马”,指驾车的四匹马。“驷”,音s@。按,汉制天子正式的坐车用六马,副车用四马。此谓景帝派人用自己的副车去迎接梁王,以示隆重和亲爱。〔2〕“关”,函谷关。〔3〕“辇”,音ni3n,本指人拉的车,汉制皇帝在宫中的坐辇是无轮无舆由人抬着走的。〔4〕“上林”,秦汉时的皇家苑囿,故地在今陕西长安、周至、户县一带,占地广大,内有宫殿,并畜养禽兽,供皇帝狩猎。〔5〕“侍中、郎、谒者”,都是诸侯王国仿效朝廷设置的官职。侍中侍王左右,备应对顾问。郎有侍郎、郎中、中郎等,平时轮流宿卫王宫,王外出则扈从护卫。谒者为接待宾客引见赞礼的近侍。“著”,登录。“籍引”,指门籍。在竹牒上记有关人员的姓名、年龄、形貌等悬于宫门。当时皇宫的警卫制度规定出入宫门必须验对门籍。〔6〕“宦官”,即官宦,泛指官员。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1〕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2〕窦太后义格,〔3〕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辞归国。

    【注释】〔1〕“栗太子”,景帝的长子刘荣。荣于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被立为太子,至景帝前七年,因母亲栗姬失宠而被废为临江王,景帝中三年(公元前一四七年)被控侵占文帝庙外短墙所在之地扩建宫室,奉诏入都,在长安忧惧自杀。因其为废太子,《史记》、《汉书》从其母姓称之为“栗太子”。〔2〕“袁盎”,楚人,字丝;文帝时任中郎将,敢直谏,名重一时,后迁陇西都尉、齐相、吴相,景帝初免官。素与晁错不和,吴楚七国反,盎请景帝斩晁错以求罢兵。吴楚事平,一度出任楚相,因病去职家居,至景帝中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被梁王所遣刺客暗杀。详见本书《袁盎晁错列传》。“关说”,通说,进言。〔3〕“义”,通“议”。“格”,被阻遏。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1〕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2〕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于道,〔3〕覆按梁,〔4〕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5〕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6〕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7〕然后得释。

    【注释】〔1〕“胶东王”,名彻,即后来的汉武帝。刘彻先于景帝前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被封为胶东王。〔2〕“贼”,此指刺客。〔3〕“冠”,官员所戴的帽子。“盖”,官员坐车的车盖。“冠盖相望于道”,谓出使梁国的官员,一路上前后相望,接连不断。〔4〕“按”,审查追究。〔5〕“二千石”,汉代官员秩禄等级的一种。这一级官员包括将作少府、典属国、太子太傅、各郡郡守、各诸侯王国的傅、相、内史等,每月得俸谷一百二十斛。此处指梁国的傅、相、内史。“石”,音shí,又读dàn。〔6〕“相”,汉制诸侯王国的相由中央政府任命,地位和职权相当于郡守,“轩丘”,复姓。“内史”,汉初诸侯王国设内史以管理国中政务,成帝以后省废,其职权归于相。〔7〕“长公主”,名嫖,文帝长女,窦后所生,与景帝及梁孝王同母。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1〕使乘布车,〔2〕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3〕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注释】〔1〕“茅兰”,梁国的大夫。“说”,音shuì,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2〕“布车”,以白布为帷的丧车。梁孝王乘布车入关是为了隐匿自己的身份。〔3〕“质”,通“锧”,铁砧。古代腰斩处死,每置人于铁砧上,用大斧行刑。“伏斧质”表示自己有罪当死,是一种请罪的方式。“阙”,音qu8,原指一种高耸的立柱形建筑,古代皇宫前立有双阙,后因称宫殿为宫阙。“阙下”即谓宫阙之下。

    三十五年冬,〔1〕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2〕北猎良山,〔3〕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注释】〔1〕“三十五年冬”,时当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2〕“忽忽”,恍惚失意的样子。〔3〕“良山”,即梁山,在今山东东平湖西梁山县南,当时在梁国境内。

    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长安侍太后。太后亦爱之。及闻梁王薨,〔1〕窦太后哭极哀,不食,曰:“帝果杀吾子!”景帝哀惧,不知所为。与长公主计之,乃分梁为五国,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女五人皆食汤沐邑。〔2〕于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说,〔3〕为帝加壹湌。〔4〕【注释】〔1〕“薨”,音hōng,诸侯死称“薨”。〔2〕“汤沐”,用热水沐浴。古制天子把王畿中的某些聚邑赐给诸侯,作为他们来朝时斋戒自洁的地方。汉代皇后、诸侯王、公主、重臣等都有自己的汤沐邑,可收取邑中赋税以供个人奉养。〔3〕“说”,音yu8,通“悦”。〔4〕“湌”,同“餐”。

    梁孝王长子买为梁王,〔1〕是为共王;〔2〕子明为济川王;〔3〕子彭离为济东王;〔4〕子定为山阳王;〔5〕子不识为济阴王。〔6〕【注释】〔1〕“梁”,分出济川、济东、山阳、济阴四国后,梁国尚存十余城,辖境约当今河南民权、宁陵以东地及安徽砀山,仍都睢阳。〔2〕“共”,音g#ng,通“恭”,谥号。〔3〕“济川”,诸侯王国名,分梁国部分领地设置,都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民权、宁陵以西,开封、尉氏以东,延津、长垣以南,杞县、睢县以北地。〔4〕“济东”,诸侯王国名,分梁国部分领地设置,都无盐(今山东东平东),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济宁市及汶上、东平等县地。〔5〕“山阳”,诸侯王国名,分梁国部分领地设置,都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独山湖以西,郓城以南,成武、曹县以东,单县以北地,兼有独山湖东邹县、兖州的一部分。〔6〕“济阴”,诸侯王国名,分梁国部分领地设置,都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河南濮阳县所属濮城这一地区。

    孝王未死时,财以巨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他财物称是。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共王立七年卒,〔1〕子襄立,是为平王。

    【注释】〔1〕“共王立七年卒”,时当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一三七年)。

    梁平王襄十四年,〔1〕母曰陈太后。共王母曰李太后;李太后,亲平王之大母也;〔2〕而平王之后姓任,曰任王后。任王后甚有宠于平王襄。初,孝王在时,有罍樽,〔3〕直千金。〔4〕孝王诫后世,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任王后闻而欲得罍樽。平王大母李太后曰:“先王有命,无得以罍樽与人。他物虽百巨万,犹自恣也。”任王后绝欲得之。平王襄直使人开府取罍樽,赐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