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第3/3页)

的儿子,与孝景皇帝一母所生,他们的母亲是窦太后。

    孝文帝共有四个儿子:长子称为太子,这就是孝景帝;次子名武;三子名参;四子名胜。孝文帝即位后第二年,把武封为代王,把参封为太原王,把胜封为梁王。两年以后,又改封代王为淮阳王,把代王原有的封地全部都给了太原王,太原王改称代王。参在位十七年,于孝文帝后二年去世,被谥为孝王。他的儿子登继位,这就是代共王。共王在位二十九年,于元光二年去世。他的儿子义继位,这就是当代的代王。义立为代王十九年,朝廷把函谷关东移,扩展关中的地域,把常山作为北面的界限,从而改封代王到清河为王。这次改封是元鼎三年的事。

    当初,武为淮阳王十年时,梁王胜去世了,被谥为梁怀王。梁怀王是孝文帝最小的儿子,得到文帝的宠爱超过其他的儿子。第二年,改封淮阳王武为梁王。梁王武开始到梁国为王,是在孝文帝十二年。梁王从最初封王起通加起来算,已经为王十一年了。

    梁王当王的第十四年,奉命入京朝见。第十七年、十八年,又连年入朝,并被留在长安,到第二年才回自己的封国。第二十一年,入朝。第二十二年,孝文帝驾崩。第二十四年,入朝。第二十五年,又入朝。当时孝景帝还没有立太子。皇上同梁王一起在内宫宴饮,曾闲谈着说:“我去世后把皇位传给你。”梁王起身辞谢,(表示不敢当,)虽然知道这不是真心实意的话,但心里还是很高兴。太后听了也是这样。那年春天,吴楚齐赵等七国起兵反叛朝廷。吴楚的军队首先攻打梁国的棘壁,杀死了几万人。梁孝王亲自在睢阳守城,而派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来与吴楚对抗。吴楚的军队把梁国看作难以攻克的险阻,不敢过境西进,而与太尉周亚夫等统率的汉军互相攻守,连战三个月。吴楚等国的叛军终于被击灭,而梁军所击溃、杀死、俘虏的敌军的人数大略与汉军相等。第二年,汉廷立太子。这以后梁王与天子关系最为亲密,他立过大功,又是大国之王,居于天下最肥沃的地方,封地北与泰山郡接界,西到高阳,共有四十多城,其中包括许多大县。

    梁孝王是窦太后的小儿子。太后爱他,赏赐给他的财物无法说清。梁孝王就在自己的封国中修建东苑,范围有三百里见方。又扩大睢阳城,周长达七十里。还大建宫室,修造了许多架空的天桥,从王宫直到平台,三十多里接连不断。他被赏赐可使用天子的旌旗,每次出行,千乘万骑跟随在后。到处驰骋行猎,所用的仪制和排场可同天子相比。出行称“跸”,路上戒严清道;在宫内也登辇传“警”。他招纳四方豪杰,山东地区的游说之士都到梁国来投奔他,其中有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流。公孙诡善于策画奇妙的计谋,第一次见梁王,就被赏赐黄金一千斤,官做到梁国的中尉,在梁国号称为公孙将军。梁国大造各种兵器,弩、弓、矛等总数有几十万,而府库中的金钱将近百亿,所藏有的金玉宝器比京师还要多。

    梁孝王当王第二十九年的十月,又一次入朝。景帝派遣使者拿着符节,用天子驾有四马的副车到函谷关去迎接梁王。梁王朝见天子以后,上疏请求,从而得以留在长安,这是因为太后亲爱他的缘故。梁王在宫中侍奉景帝同乘一辇,外出同乘一车进行游猎,在上林苑中射猎禽兽。梁国的侍中、郎、谒者都登录门籍出入天子的殿门,同天子宫中的宦官没有什么差别。

    十一月,皇上废黜栗太子,窦太后心中想把孝王立为皇位继承人。大臣以及袁盎等人对景帝有所进言,窦太后的意见被阻遏不用,窦太后因此也不再提立梁王为皇位继承人的事了。因为宫中的事情十分机密,世人也不知其间的详情。梁王于是也就辞行,回到自己的封国。

    这年夏天四月,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恨袁盎以及其他反对他继承皇位的大臣,就同羊胜、公孙诡这些人商议,偷偷地派遣刺客暗杀袁盎以及其他十几个议事大臣。朝廷追捕罪犯,未能抓获。于是天子猜测是梁王指使的,抓到刺客进行审问,果然是梁王指使的。于是朝廷接连地派遣使者,使者们在路上前后相望,前去梁国核查案情,逮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躲藏在梁王的后宫。使者督责梁国主政的二千石级官员交出罪犯,十分急迫,梁相轩丘豹以及内史韩安国进谏梁王,梁王就让羊胜和公孙诡都自杀,交出他们的尸体。皇上因为此事而怨恨梁王。梁王心中恐惧,就派遣韩安国去长安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谢罪,然后才得免予追究。

    皇上对梁王的怒气稍有缓和,梁王便上书请求入朝。到了函谷关后,茅兰劝说梁王,让他改乘简陋的布车,只带两个骑马的侍从入关,躲藏在长公主的园林中。朝廷派遣使者迎接梁王,梁王已经入关,而他的车马侍从却都在关外,不知梁王居处。(消息传来,)太后哭着说:“皇帝杀死了我的儿子!”景帝也感到忧虑恐慌。这时梁王才到宫门前伏身于铁砧之上表示谢罪,太后和景帝大喜,三人相对而哭,又同从前一样和好。景帝把梁王的侍从全都召入关内。然而景帝对梁王越来越疏远,不再和他同车共辇了。

    梁王在位的第三十五年冬天,又一次入朝。他上奏疏想留在长安,皇上没有允许。粱王回到自己的封国,神意恍惚,闷闷不乐。他向北到良山狩猎,有人献上一头牛,背上长脚,梁王见了十分厌恶。到了六月间,梁王患了热病,在六日去世,被谥为孝王。

    孝王为人仁爱,有孝心,每听说太后有病,他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经常想留在长安侍奉太后。太后也很钟爱他。等到听到梁王去世的消息,窦太后哭得极其伤心,不肯吃饭,说:“皇帝果然杀死了我的儿子!”景帝也又伤心又忧惧,不知该怎么办。同长公主商议了善后的办法,就把梁国分为五国,把孝王的五个儿子全都封为王,五个女儿也都赐给汤沐邑。于是把这安排奏报给太后,太后这才高兴,为了皇帝而进食吃饭。

    梁孝王的长子买继位为梁王,这就是共王。(孝王另外四个儿子,)明被封为济川王,彭离被封为济东王,定被封为山阳王,不识被封为济阴王。

    孝王生前,财产以万万计,无法数清。到他死后,府库中余存的黄金还有四十多万斤,其他的财物也与此相当。

    梁共王在位的第三年,景帝驾崩。共王在位七年去世,儿子襄继立,这就是平王。

    梁平王襄在位的第十四年,他的母亲为陈太后;共王的母亲为李太后,李太后是平王的亲祖母;平王的王后姓任,称为任王后。任王后很得平王襄的宠爱。当初孝王在世时得到一件罍樽,价值千金。孝王告诫后世子孙,要妥善保管这件罍樽,不得把它送人。任王后听说有这样一件罍樽,想得到它。平王的祖母李太后说:“先王曾有遗命,不得把罍樽送人,其他物品即使价值亿万,也任你随意处置。”任王后极想得到罍樽。平王襄径自派人打开府库取出罍樽,赐给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朝廷的使者来到梁国,李太后要亲自向使者讲这件事,平王襄和任王后拦阻,关上门,李太后争着要开门,被挤伤了手指,结果未能见到朝廷的使者。李太后私下同食官长以及郎中尹霸等通奸淫乱,梁王和任王后抓住此事,让人暗示阻止李太后,李太后因私下有淫乱行为,也就作罢了。后来李太后得病去世,病中任后从未去问病请安,去世后,任后又不为她服丧。

    元朔年间,一个叫类犴反的睢阳人,有人侮辱了他的父亲,而与淮阳太守门客同乘一车外出。太守门客下车后,类犴反把他的仇人杀死在车上逃离。淮阳太守十分恼怒,拿这件事责备梁国的二千石级官员。梁国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寻找类犴反非常急迫,逮捕了类犴反的亲戚。类犴反知道梁国的一些隐私,于是就向朝廷上书,检举梁国发生的事变,详细地告发了梁王与李太后争夺罍樽的情况。当时朝廷丞相以下的官员看到告发信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企图以此来打击伤害梁国的主要官吏,就把那件告发信上报给天子。天子把此事交付有关官吏去查验审问,确有其事。公卿们建议废梁王襄为庶人。天子说:“李太后有淫乱行为,而梁王襄又没有好的师傅辅导,所以做出不义之事,落到这种地步。”于是削减梁王封地八个县,把任王后处死,将首级悬挂于梁国都城的闹市。这以后梁国余下的领地还有十城。襄在位三十九年去世,被谥为平王,儿子无伤继立为梁王。

    济川王明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中六年以桓邑侯的身份被封为济川王。在位的第七年,因射死自己国中的中尉犯罪,朝廷的有关官员建议处以死刑。天子不忍心诛杀,把他废为庶人,迁居房陵,封国土地并入汉朝改置为郡。

    济东王彭离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中六年被封为济东王。在位二十九年,彭离生性骄纵凶狠,没有人君应有的礼节操行,常在天黑以后同自己的奴仆以及无赖少年等几十人,抢劫杀人,夺取财物,把这当作一种爱好。被他杀害的,已经发现的就有一百多人。国中的人都知道这码事,没有谁敢夜间外出行走。有被杀人的儿子上书朝廷告发。朝廷有关官吏建议处彭离死刑,皇上不忍心,把他废为庶人,迁居上庸,封国土地并入汉朝,改为大河郡。

    山阳哀王定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中六年被封为山阳王。在位九年去世,没有可继承王位的儿子,封国被撤除,土地并入汉朝,改为山阳郡。

    济阴哀王不识是梁孝王的儿子,在孝景帝中六年被封为济阴王。在位一年去世,没有可继承王位的儿子,封国被撤除,土地并入汉朝,改为济阴郡。

    太史公说:梁孝王虽然因为最亲最爱的缘故而被封到肥沃富饶的地方为王,但也正赶上汉家的繁隆昌盛,百姓都殷实富足,所以能增加财产,广建宫室,车舆冠服的仪制几乎可同天子相比。不过这也僭越礼制了。

    褚先生说:我当侍郎的时候,曾听到宫殿中好事的老郎官谈论有关梁孝王的事,私下认为致使梁孝王心怀不满,想干坏事,事端是从宫廷内部惹起的。当时的太后,是(大权在握的)女主,她因为溺爱幼子的缘故,意图让梁王当太子。大臣们不能及时直言如此不可的道理,却奉承阿谀,只从小处着眼,私下取悦太后之意来接受赏赐,都不是忠臣。如果都能像魏其侯窦婴那样正言进谏,怎么会有后来的祸患?景帝同梁王在内宫以兄弟之礼相见,一起陪侍太后宴饮,景帝说:“我去世后把皇位传给你。”太后听了很高兴。窦婴在场,跪伏在地说道:“汉家法度规定,皇位传给嫡子嫡孙,现今皇上怎么能传给弟弟,擅自搅乱高帝的规定啊!”景帝于是默不作声,太后心中不快。从前周成王同年小的幼弟站在桐树下,拿了一片桐叶给他,说道:“我以此封你为诸侯。”周公听说,就进见说:“天王封弟为诸侯,这很好。”成王说:“我不过是同他开玩笑而已。”周公说:“君主没有过分的举动,不应该有开玩笑的话,说出的话一定要实行。”于是成王就把应县封给幼弟。从此以后,成王终身不敢再说玩笑话,说了什么一定去实行。《孝经》中说:“不合礼法的话不说,不合正道的事不做。”这是圣人留下的格言。现今皇上就不应该对梁王说出那种许愿的话。梁王上有太后作靠山,很久以来就骄横傲慢,又屡次听景帝向他许愿,说去世后把皇位传给他,但实际上又不实行。又诸侯王朝见天子,汉朝的法律规定一共只应进见四次而已。刚到长安,进宫作非正式的小见。到了正月初一,进献毛皮璧玉,向皇上恭贺新年正月,按礼法进见,这叫法见。三天以后,皇上为王置办酒宴,赏赐金钱财物;再过两天,王又进宫小见,告辞离京。留在长安总共不超过二十天。小见是在宫中私下相见,皇上与王一起在内宫宴饮,那地方不是外廷的士人所能进去的。而今梁王西到长安朝见皇上,从而留居,时间几乎有半年之久。进宫与皇上共坐一辇,外出又同乘一车。皇上表面上说出传位给他的大话而实际上却又不给,致使梁王口出怨言,策划叛逆之事,随后才为此而忧虑,(这同正确对待诸侯王的办法)不是相距太远了吗!不是杰出的贤人,就不知道谦让。汉家的礼仪法度,来长安朝见向皇上恭贺新年正月的,经常是一个王与四个侯一起朝见,十几年才轮到一次。现今梁王经常连年入朝进见,久留长安。俗话说“骄子不孝”,这不是恶意中伤的话。所以对诸侯王应该为他们配置好的师傅,并选择能进忠言的人为相,就像汲黯、韩长孺等,敢于直言不讳,尽力进谏,那样怎么会有祸患呢!

    听说梁王西行到长安入朝,拜谒窦太后,设便宴以家人之礼相见,梁王与景帝都在太后面前侍坐,一起谈说家常,很是高兴。太后对景帝说:“我听人讲殷代立法行事,重视亲其所亲;周代立法行事,重视尊其所尊,二者的道理是一样的。我和你,就以梁孝王为寄托了。”景帝跪在席上挺直上身说:“是。”酒宴结束退出,景帝召来袁盎等通经术的大臣问:“太后的话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大臣们都回答说:“太后的意思想立梁王为皇上的太子。”景帝问具体情况,袁盎等说:“殷代立法行事重视亲其所亲,把弟弟立为继承人。周代立法行事重视尊其所尊,把儿子立为继承人。殷代立法行事比较质朴,讲质朴就取法于天,亲其所亲,所以立弟弟为继承人。周代立法行事崇尚礼仪,讲礼仪就取法于地,(尊其所尊,)尊就是敬,敬自己宗族的本原,所以立长子为继承人。周代立法行事,如果太子死了,就改立嫡孙为继承人。殷代立法行事,如果太子死了,就改立他的弟弟为继承人。”景帝说:“在您看来,该怎么办?”大臣们都回答说:“现今汉家效法周代,(依据)周代立法行事的原则不能立弟弟,应当立儿子为继承人。所以《春秋》以此非难宋宣公。(当初)宋宣公死后,不立自己的儿子而把君位传给弟弟。他弟弟接受国家,死后,又把君位返回来传给兄长的儿子,而弟弟的儿子却起来争夺君位,认为自己应该继代父亲登位,就刺杀了哥哥的儿子。因为这个原因,宋国发生内乱,灾祸不断。所以《春秋》说‘君子尊崇居于正位的嫡子,宋国的祸乱是宣公造成的’。臣等请求进见太后说明这方面的道理。”于是袁盎等人入宫进见太后,说道:“太后您说要立梁王为太子,将来梁王如果去世,您又想立谁?”太后说:“我再立皇帝的儿子。”袁盎等就把宋宣公不立居于正位的嫡子,结果产生祸端,宋国的祸乱以后接连五世不断,小处不忍而伤害了大义的情况,告诉给太后。太后这才理解其中的道理,欣然同意,随即就让梁王归回自己的封国。而梁王听说那些议论出自袁盎等大臣那里,怨恨不满,派人来刺杀袁盎。袁盎回头看看刺客说:“我就是所谓的袁将军,您是不是认错了人?”刺客说:“正是你!”说着刺死袁盎,弃置了剑,剑就插在袁盎尸身之上。事后检验察看这把剑,发现是新近制作的。调查询问长安城中整治磨砺刀剑的工匠,一个工匠说:“梁国郎官某人来制作过这把剑。”因此朝廷知道了案情,发觉是梁王指使的,就派遣使者追捕刺客。(抓到刺客一审讯,)得知单单梁王所要杀害的大臣就有十几个。司法官吏穷究事件的根源,梁王谋反的迹象许多都暴露了。太后(极其忧虑,)吃不下饭,白天黑夜哭个不停。景帝很为此忧愁,问公卿大臣该怎样处理,大臣们认为应派遣深通经术的官吏去梁国处治,才能解决。于是朝廷派遣田叔、吕季主去梁国处理这一案件。这两个人都深通经术,懂得维护礼法的大原则。他们从梁国办案回来,到了霸昌厩,取火把在梁国审出的梁王谋反的证辞全部烧掉,只是空着手来回报景帝。景帝说:“事情办得怎么样?”他们两人回答说:“证辞都说梁王不知情。事情只是他宠幸的臣下羊胜、公孙诡之流干的。这些人都已处死伏法。梁王安然无恙。”景帝听了很高兴,说:“赶快去谒报太后。”太后听说梁王无事,马上就起来坐着吃饭,心气恢复平安了。所以说,不通晓经术、懂得古今礼法的大原则,不可以担任三公以及君主身边的近臣。见识浅陋的人,就如同以管窥天。(不识大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