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第1/3页)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余太山 注译 大宛之迹,〔1〕见自张骞。张骞,汉中人。〔2〕建元中为郎。〔3〕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4〕皆言匈奴破月氏王,〔5〕以其头为饮器,〔6〕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7〕闻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8〕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9〕经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10〕单于留之,曰:“月氏在吾北,〔11〕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12〕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13〕 【注释】〔1〕“大宛”,中亚古国名,位于前苏联费尔干纳(Ferghana)盆地。原始居民似以塞种(Sakas)为主。〔2〕“汉中”,郡名,治西城,在今陕西省安康县西。〔3〕“建元”,汉武帝刘彻年号。从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三五年。“郎”,皇帝侍从官的通称。汉初属郎中令,后改属光禄勋,无定员,多至千人。有郎中、中郎等称号。职责是护卫、扈从,亦备顾问,司谏议政事得失。〔4〕“匈奴”,游牧部族名,事迹详见本书《匈奴列传》,张骞西使前夕,匈奴势力强盛,南面占有河套,威胁河西走廊,西向占有准噶尔盆地,并控制了塔里木盆地诸绿洲小国。〔5〕“月氏”,游牧部族名。原来居住在今河套北部直至阿尔泰山东端的广大地区,但随着匈奴势力的崛起和扩张逐步向西收缩,终于在公元前一七七年或前一七六年,因再次被匈奴打败,放弃故地,西迁伊犁河、楚河流域。约在公元前一三○年左右,西迁的月氏人又被受匈奴支持的乌孙人打败,放弃伊犁河、楚河流域,西迁阿母河流域,征服了位于今阿富汗北部的大夏国。史称西迁的月氏人为“大月氏”,留在故地、后来投靠羌人的月氏人为“小月氏”。〔6〕“饮器”,指饮水器。当时活跃于欧亚草原上的游牧部族斯基泰(Scythians)有一种特殊的风俗:把敌人首级眉毛以下锯去,弄干净,外部包上生牛皮,里面镀金,用作杯子。这种风俗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匈奴。〔7〕“胡”,指匈奴。“匈奴”应即Huna的音译,“胡”是Hun的音译,“匈奴”的略译。〔8〕“更”,音gēng,经过。〔9〕“堂邑氏”,指堂邑侯,见本书《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匈奴人甘父是堂邑侯的奴隶,故以其主人姓为己姓。下文“堂邑父”是“堂邑甘父”的略称。“陇西”,郡名,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南。〔10〕“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详见本书《匈奴列传》。又,此单于为军臣单于(公元前一六一年至前一二六年在位)。〔11〕“月氏在吾北”,此时月氏在伊犂河、楚河流域,因此“北”其实是西北。〔12〕“越”,国名,即南越,位于汉朝南方。参见本书《南越列传》。〔13〕“节”,出使外国时所持凭证。守而勿失,为不辱君命。

    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1〕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2〕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导绎,〔3〕抵康居,〔4〕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5〕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6〕 【注释】〔1〕“乡”,同向。〔2〕“赂遗”,音lùwèi。〔3〕“导绎”,向导和翻译。“绎”,同译。〔4〕“康居”,游牧部族名,可能也是塞种之一支。当时活动于锡尔河中下游地区,中心在河北,河南是它的属土,张骞所到达的“康居”应为康居的属土。〔5〕“大夏”,古国名,主要领土在阿姆河以南。该地原为希腊人所占,史称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约公元前一四○年左右,该王国被来自锡尔河北岸的塞种所灭,中国史籍称这个在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塞种国家为“大夏”。〔6〕“要领”,譬喻要旨、要契。原指衣腰和衣领。“要”,同腰。

    留岁余,还,并南山,〔1〕欲从羌中归,〔2〕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单于死,〔3〕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4〕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5〕堂邑父为奉使君。〔6〕 【注释】〔1〕“并”,音bàng,同傍。“南山”,指喀喇昆仑山、昆仑山、阿尔金山。〔2〕“羌”,居住在我国西部的古老民族,散居在甘肃、青海、新疆南部和西藏东北部等地,游牧为生。〔3〕“单于”,指军臣单于。〔4〕“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时在公元前一二六年,事详本书《匈奴列传》。“谷蠡”,音lùlǐ。〔5〕“太中大夫”,郎中令的属官,掌议论政事。〔6〕“奉使君”,官号,具体情况不明。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1〕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2〕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3〕唯二人得还。

    【注释】〔1〕“蛮夷”,古人对周边各族的泛称。〔2〕“给”,音jǐ,供给。〔3〕“去十三岁”,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启程于建元二年(公元前一三九年),途中被匈奴拘留十多年(约公元前一三九年至前一二九年),到达大月氏为公元前一二九年,滞留一年多,踏上归途为公元前一二八年,再被匈奴拘留一年多,至元朔三年即公元前一二六年才归汉。

    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1〕具为天子言之,曰: 【注释】〔1〕“传闻其旁大国五六”,指乌孙、奄蔡、安息、条枝、黎轩、身毒。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1〕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2〕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属邑大小七十余城,众可数十万。其兵弓矛骑射。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3〕东则扜罙、于窴。〔4〕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5〕其东水东流,注盐泽。〔6〕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7〕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8〕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9〕 【注释】〔1〕“去汉可万里”,指大宛王治到汉都长安的大致距离。下文所标国与国之距离均是王治与王治之距离。〔2〕“蒲陶”,即葡萄,下文作“蒲萄”,同。伊朗语budawa的音译。〔3〕“乌孙”,游牧部族名。最初驻牧于今哈密一带。约在公元前一七七年或前一七六年匈奴攻击月氏时,亡于匈奴。后来复国,服属匈奴。约公元前一三○年左右,在匈奴支持下逐走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人,开始逐步摆脱匈奴的控制,成为一大强国。〔4〕“扜罙”,音wūmí,昆仑山北麓的绿洲小国,今新疆策勒县北。“于窴”,昆仑山北麓的绿洲小国,今新疆和田县一带。“窴”,同阗。〔5〕“西海”,此处指咸海,锡尔河、阿姆河自东向西注入此海。〔6〕“盐泽”,今罗布泊。〔7〕“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矣”,“河”指黄河。这是古人囿于当时的自然地理知识,对黄河源头所作猜测。〔8〕“楼兰”,绿洲小国,在今罗布泊西北岸。“姑师”,绿洲小国,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9〕“鬲”,同隔。

    乌孙在大宛东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控弦者数万,敢战。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羁属,〔1〕不肯往朝会焉。

    【注释】〔1〕“羁属”,笼络使归属,引申为名义上的隶属。“羁”,原意是马笼头。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国小,〔1〕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

    【注释】〔1〕“国小”,指康居人口较月氏、匈奴为少,非指领土面积大小。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1〕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万。临大泽,无崖,〔2〕盖乃北海云。〔3〕 【注释】〔1〕“奄蔡”,游牧部族名,活动于咸海、里海以北。〔2〕“崖”,同涯。〔3〕“北海”,指咸海或里海。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妨水北。〔1〕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2〕北则康居。行国也,随畜移徒,与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故时强,轻匈奴,及冒顿立,〔3〕攻破月氏,〔4〕至匈奴老上单于,〔5〕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6〕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7〕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8〕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9〕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10〕号小月氏。

    【注释】〔1〕“妫水”,即今阿姆河。〔2〕“安息”,指帕提亚(Parthia)朝波斯帝国。“安息”即王室姓Arsaks之音译。〔3〕“冒顿”,音mòdú,匈奴单于,公元前某年至前一七四年在位。〔4〕冒顿于公元前三世纪末和公元前一七七年(或前一七六年)曾两次大败月氏,第二次迫使月氏放弃故地,西迁伊犁河、楚河流域。〔5〕“老上单于”,匈奴单于,公元前一七四年至前一六一年在位。〔6〕老上单于所杀月氏王,应是西迁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王。〔7〕“敦煌”,一般认为指今敦煌一带。“祁连”,一说即今祁连山,一说即今天山。前说似误。〔8〕大月氏王虽为老上单于所杀,但大月氏人并未因此放弃伊犁河、楚河流域,直到军臣单于支持乌孙进攻大月氏,大月氏才远徙妫水流域。〔9〕大月氏王庭应在铁门以南、妫水之北。因为铁门以北已非大夏之地。上文说大月氏“臣大夏而居”,可知大月氏人占领的主要是所谓吐火罗斯坦(Tuharestan)。〔10〕“保”,依恃某物而求自安。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临妫水,〔1〕有市,民商贾用车及船,〔2〕行旁国或数千里。以银为钱,钱如其王面,王死辄更钱,效王面焉。画革旁行以为书记。其西则条枝,〔3〕北有奄蔡、黎轩。〔4〕 【注释】〔1〕安息东界在木鹿城(Merv)附近,故所谓“临妫水”,是濒临妫水中段。〔2〕“贾”,音gǔ,指坐商。〔3〕“条枝”,指塞琉古朝叙利亚王国,首都安条克(Antiochia)。〔4〕“黎轩”,指托勒密朝埃及王国,首都亚历山大(Alexandria)。传文称该国在安息之北,当系传闻之误。

    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1〕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2〕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3〕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4〕而未尝见。

    【注释】〔1〕“西海”,此处指地中海。〔2〕“卵”,可能是鸵鸟卵。〔3〕张骞西使前夕,安息势力臻于极盛,其王密司立对提一世(MithridaiesⅠ,公元前一七一年至前一三八年在位)曾俘虏入侵的条枝国王德米特里乌斯二世(DemetriosⅡ,公元前一四五至前一四○年、公元前一二九年至前一二五年在位)。此后弗拉特二世(FraatesⅡ,公元前一三八年至前一二八年在位)又大败入侵的条枝军队,杀死其王安条克斯七世(AntiochosⅦ,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二九年在位)。这可能就是条枝役属于安息,成为安息藩国的背景。〔4〕“弱水”,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地理现象,基于对中亚内陆河流的传闻性了解。所谓“弱”是指这种水散涣无力,连鸿毛也不能负载。“西王母”,传说中的神名、国名(或部族名)。作为前者,有时是半人半兽的山精,有时是掌握不死药的女仙。作为后者,位于西方极远之地。这里显然是因为条枝是当时所知西方最远的国家,才把它和西王母联系在一起的。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妫水南。〔1〕其俗土著,有城屋,与大宛同俗。无大君长,往往城邑置小长。其兵弱,畏战。善贾市。及大月氏西徒,攻败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余万。其都曰蓝市城,〔2〕有市贩贾诸物。其东南有身毒国。〔3〕 【注释】〔1〕大夏的领土主要是后来的吐火罗斯坦,跨有妫水两岸,主要部分在南岸。〔2〕“蓝市城”,即原来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都城Bactra,今巴尔赫附近。〔3〕“身毒”,即印度,得名于Sindhu河,指令印度半岛西北部。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1〕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2〕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wap.88106.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