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节 大周的外戚势力

    第三百三十八节 大周的外戚势力 (第3/3页)

商业文化,以及公司每年都在盈利的基础上,如果当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持续投资十年才能见到回报,恐怕投资者也不会有那个耐心。

    所以周琅才跟公行总掌柜伍秉鉴打了招呼,让他在不伤害皇太子脸面的情况下,解决铁路公司的问题。周琅是看好这条铁路的,在美国修铁路如果都还不能盈利,恐怕在世界上其他地方都很难盈利了。因为美洲官府授予了铁路公司太多的利益,铁路两侧60公里的土地资产,一旦铁路修通,将价值连城,更何况还有采矿权呢,落基山脉虽然难行,可是矿多,难保铁路两侧不会出现大型矿产。

    于是才有了公行美洲分号的掌柜出面化解皇太子危机,而公行总号和周琅都没有表态,仿佛不知道这件事一样。

    周琅如此照顾皇太子的脸面,当然是怕给年轻的儿子心理造成障碍,年轻人伤了脸面,容易走极端,如果是小门小户的,那也就罢了,可他是皇太子,命中注定的皇帝接班人,手里的资源太过庞大,他走了极端,会给社会、国家带来难以预计的后果。

    周琅如此小心翼翼维护儿子,也不是溺爱孩子,虽然这是他的嫡长子,是他跟陈三妹在大周二年生下的第一个儿子。但周琅对儿子的教育是十分严格的,之所以格外对这个儿子另眼相看,并不是出自感情上,而是出自现实考虑。

    因为这个儿子背后的外戚势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强大到,他一出生,周琅想都不想,直接给他起名周继统,摆明就是要让他继承皇位,三岁就直接册立他为太子了。

    皇太子身后的外戚势力有多强?周琅自己都摸不清。这些外戚势力,也是出于他意料之外出现的。这些外戚,并不是陈三妹的家族势力有多强,陈三妹的哥哥都让周琅赶到美洲来当海外天子了,国内那些亲戚自然更不成气候。

    但至亲的外戚没有,却有一大群义亲的外戚。这是陈三妹给儿子挣下的最大一份家业,是陈三妹这些年来先后收养过的三十多万孤儿。

    当年周琅不忍心看着战乱让孤苦流离失所,在台湾就开始建立军士慈善堂,谁能想到,这些从军人慈善堂出来的少年们,会成为大周官府的中流砥柱!

    由于当兵吃粮在中国一直都不是一份正经的职业,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早些年很难找到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读书人当兵。军人慈善堂一直在办学校,在台湾的第一批孤儿不少都是陈周全打击的地主家的子弟,许多本就开过蒙,至少识字。这些七八岁甚至最高十一二岁的孩子,在学校读几年书之后,很快就被安排进了官府和軍队的技术岗位。

    由于周琅前期,直到抢了圆明园之前,都很难得到地方读书精英的认可,因此前期几乎就是靠这些孤儿学生顶着,结果就是这些人渐渐成长成骨干,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外戚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