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一箭双雕二裴遭贬 巧设圈套适之失宠

    第九回 一箭双雕二裴遭贬 巧设圈套适之失宠 (第3/3页)

李林甫与李适之本来就是一对政敌,李适之追随的是太子李玙,而李林甫与太子李玙是死对头,因而自然也就与李适之为敌。李适之为相之后,李林甫害怕他与自己争权,害怕玄宗器重李适之而使自己遭冷落。



    事实上,李适之在进入宰相班子之后确实表现出与李林甫争权的迹象,与牛仙客为相时的唯诺行事大不相同,这对于一贯独断专行的李林甫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李林甫感觉到,李适之进入宰相班子,而且还领兵部尚书,他的权势、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是非同寻常的,凭自己的力量,是难以把他整倒。



    去年(天宝四载)春天,自己第一次与李适之交手,为了排挤李适之,自己精密设计,让旁人上告,说兵部在擢拔官员时收受贿赂。趁李适之离开长安到外地之机,李林甫派人一下子从兵部抓来六十个办公官员,让京兆府会同大理寺审问。审了三天三夜,也没有一个人招供,几乎下不了场,要不是吉温妙用刑罚威逼,哪能了结?李适之回京之后大为光火,曾到玄宗面前告御状,说有人栽赃陷害他。玄宗虽然没有正式过问此事,但却哑巴吃饺子,心中有数。在后来的私下交谈中,曾宛转地流露出对逼供之事的不满。其他官员对此事也大有微词。总之,这事搞得自己好被动。看来,要挤倒李适之,不能明火执仗,必须讲究计策,必须借助于玄宗的威力,必须瓦解玄宗对李适之的信任。



    为诋毁李适之,李林甫不择手段,他多次在玄宗面前告御状,说李适之喜好饮酒,时常召一些官员在他的府上痛饮。玄宗也是豪爽之人,他不认为饮酒有什么不好,所以对李林甫的奏报不以为然。李林甫很失望。李林甫这段时间心情特别不好,李适之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身上一样,心里十分憋气。他除过例行公务地到办公的政事堂转转之外,剩下的时间就守在自己的书房,他苦苦地思索着对付李适之的办法。



    天宝五载正月的天气是很冷的,但李林甫的心里却燥热燥热的,甚至有一种焦灼之感。这一天,他在书房里心不在焉地翻着摊在书案上的书籍,毫无目的地浏览着。在漫不经心的翻阅中他发现了玄宗《华岳碑》碑文的抄件。这是玄宗御书的碑文,李林甫认真地看着:“……予小子之生也,岁丙戌,月仲秋,膺少皞之盛德,协太华之本命,故常寤寐灵岳,脍响神交……”看着看着,李林甫想出了主意,一段时间以来脸上的阴云一扫而光。



    第二天,李林甫早早来到政事堂。



    李林甫在政事堂来回走动,焦急地等待着李适之的到来。李适之一到,李林甫便一反常态地主动打招呼,套近乎满脸堆笑,往日里行政最高首领的架子一点也没有啦。李林甫这种态度,使李适之十分吃惊,深感意外,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李林甫说:“李大人,你、我二人同为李唐宗室,又是朝廷宰相,应当同心协力,共同辅佐圣上成就伟业。前一段时间咱们之间出现了隔阂,发生了矛盾,这都是误会,实在犯不着。今后咱们化解前嫌好不好?”



    说着,他笑眯眯地拍了拍李适之的肩膀。



    李适之是直性之人,吃软不吃硬,平时李林甫与他过不去,他心里很生气。但现在李林甫温和的伪善、甜蜜的话语却使他有些心软。



    既然人家已经有了和好的态度,自己就不应该固执,也应有个姿态。想到这里,李适之说:“那当然。只要都想着国家,那就没有什么说的,我决不会节外生枝。”李适之的话说到李林甫的痛处,李林甫勉强笑着掩饰其内心的虚伪,掩饰自己的尴尬,但他笑得很不自然。



    李林甫不愧为玩弄权术的高手,他很快从被动和尴尬中摆脱出来,又主动地说:“李大人,现在边关战事不断,且有灾荒出现,财物用度加大,国库日渐空虚。为此,圣上很是着急,你我二人作为皇上辅臣,应为圣上分担忧愁才是。”



    李适之没说什么,只是点头表示认可。



    李林甫盯着李适之慢慢地说:“听说华山有金矿,不知是真是假。如果真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这消息皇上可能还不知道哩。”李适之听了李林甫的话,显得非常惊讶,非常激动。李林甫与李适之打交道已经多年了,他非常了解李适之的生性格特点,非常清楚李适之性疏率,遇事不多斟酌。他看到李适之对自己的话题特别有兴趣,特别关注,就知道李适之已经进入圈套。他急忙把话题一转:“不过这都是一些长远话题,现在考虑好像为时过早,等以后再说吧。我看,当务之急还是先处理好眼前的一些大事吧。”



    就这样,李林甫结束了与李适之的谈话,他们各自处理其他公务去了。



    李适之处理了一些公务,心里却一直考虑着关于金矿之事。他觉得这是个重大消息,应当秉报玄宗。为慎重起见,当天下午,李适之又派人进行了详细了解,确证华山真的有金矿。李适之心里特别兴奋,他准备立即把这一消息奏明玄宗,并建议玄宗尽快组织开采。



    李适之之所以急于向玄宗禀报华山金矿之事,是基于两方面考虑的:其一是作为朝廷大臣的责任感,他觉得自己作为朝廷命官,有责任替皇上分担忧愁,通报情况,出谋划策;其二是为自己的前程考虑,他要通过给玄宗提建议,进一步博得玄宗的好感和器重,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当天晚上,李适之进宫向玄宗禀报华山金矿之事,而且阐述了自己关于采矿的建议。玄宗听后非常高兴,觉得李适之的主意不错。



    过了两天,玄宗把李林甫传到宫中,征询关于在华山开金矿之事。



    玄宗说:“李爱卿,现在国家用度日增,金银财物日渐紧缺,华山一带有金矿,朕拟组织开采,爱卿以为如何?”



    李林甫一听玄宗的问话,就知道这是李适之给玄宗提的建议。他暗自发笑,心里说,李适之啊李适之,你真是愚蠢到家了,就这样容易上当,看我怎么让你难堪。李林甫不慌不忙,从容说道:“回陛下,华山有金矿,臣早就知道,但华山乃陛下本命,王气所在,不宜动土,凿之极为不妥,故不敢言。”



    玄宗听了李林甫的话后,心里凉了半截,非常失望。他感到,这么好的一个金矿,却不能开采,实在是可惜。



    看到玄宗不吭气,李林甫知道他是为金矿不宜开采之事而遗憾。李林甫劝解说:“陛下请莫忧愁,失去采金矿的机会固然可惜,但这与保护王气不被破坏相比,简直是不值一提。龙脉所在,着实不宜动土,这可是关乎陛下圣业和大唐社稷江山的大事啊!孰重孰轻,陛下心里最为清楚。”听了李林甫的话,玄宗转忧为喜,他觉得李林甫为自己考虑周到。他略带感激地说:“还是李爱卿忠谨善谋,事事为朕着想。”



    李林甫不失时机地说:“陛下,不知是哪位大臣献出此策,难道就不知道华山是王命所在吗?简直是失职!但愿他不是别有用心。”



    经李林甫的引导和挑拨,玄宗又想到了李适之,他很生李适之的气。他虽然不相信李适之是别有用心,他虽然也不怀疑李适之的良好动机,但这种轻率的做法着实不妥。如果不是李林甫的提醒和奉劝,说不定会产生什么可怕的后果。玄宗越想越觉得李适之性情太疏率,很不可靠。过了好长时间,玄宗仍不忘此事。有一次,他训斥李适之说:“从今之后,凡事应多与林甫商量,不要自以为是,说一些轻狂之言,更不应草率从事。”



    李适之被训得狗血喷头,却不知道是为什么。后来他才悟出来了,但这已经晚了。



    从此之后,李适之便失去了玄宗对他的信任。